摘要:古代打仗時,參戰雙方一般都會舉着所在政權一方的旗幟,代表着一方政權勢力。綜上所述,古代打仗時,士兵們爲了能夠在戰場上樹立己方的軍心,以及讓將士們在出徵時能夠迅速出擊或者潰敗後能夠及時找回大部隊。

大家好,我們的唐服流雲天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文|熊仔論古今(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在人類歷史上,不同政權間出現利益衝突,則容易產生摩擦,摩擦升級就會引發戰爭。“戰爭與和平”是一個古久的話題,關於戰爭的影視資料也並不少。稍加觀察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古代戰爭還是近代戰爭,在戰場上都會有舉戰旗的現象。
我們發現,近現代戰爭的戰旗一般都是國家的國旗。而古代的戰爭一般都是某個部落的圖騰旗幟或者某個朝代的名稱旗幟以及某個將領的姓氏旗幟。而對於古代戰爭來說,恢弘浩大的戰爭場面中,不管是大小戰役。
象徵雙方勢力的旗幟雖是細枝末節,但卻場場未落,似乎跟自己同命相連一般。那麼古代人打仗時,士兵們爲何要舉旗?是不是說旗幟在戰場上很重要?而士兵舉起的背後有什麼說道嗎?對於士兵舉起的原因,主要分析如下:
1、表明政權身份,讓將士們容易識別自己的陣營
古代打仗時,參戰雙方一般都會舉着所在政權一方的旗幟,代表着一方政權勢力。比如三國時,蜀漢一方會舉着帶有“蜀”字的旗,而曹魏一方會舉着帶有“魏”字的旗,還有東吳一方會舉着帶有“吳”字的旗。
而隋朝時就會舉着帶有“隋”字的旗,唐朝時就會舉着帶有“唐”字的旗,同樣,宋朝時會舉着帶有“宋”字的旗等等。
顯然,古人征戰時,權舉代表着一方政權的旗幟是整個戰場不可或缺的背景。旌旗迎風張揚,更是推進了戰爭緊迫的氣氛。而舉出旗幟之後,就能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政權身份,也容易讓己方已在戰場拼血廝殺的將士們,花最短的時間和最少的精力來判斷自己的陣營方向。
從而根據自己的體力狀況,來判斷自己是否要向旗幟邊的己方陣營聚攏。而且圍繞着旗幟周邊進行的戰爭可以激發壯大士氣,減少損傷。如果將士們潰逃之後,看見了己方的旗幟,也能快速重新聚攏過來。
2、舉着令旗,方便戰場作戰
須知,不管是古代戰爭還是近現代戰爭都有着傳令兵。顯然,而對於古代那種通訊條件極差的古人來說,他們作戰時,就更少不了傳令兵了。而古代的軍旗還起着傳遞信息的作用,在古時候,沒有先進的通訊設備供上下級戰士溝通。
這時候就需要有專門的傳令兵,來及時傳遞命令,方便主軍之帥對整個戰場進行把控。戰爭尚未開始時,傳令兵就要準備候命,手持令旗,而古代令旗一般會分好幾種顏色。
當需要進軍時,傳令兵就會舉出一種顏色的旗,而後令人擊鼓進軍,鼓舞士氣。而當將帥見己方大軍局面不利時,就讓傳令兵舉出另外一種顏色的旗,而後就會有專人鳴金收兵。
這樣令旗就能起到傳遞信息,方便戰場作戰的作用。由於戰場信息傳遞的重要性,傳令兵在甄別信息高舉令旗時,也需慎之又重。如果傳令兵傳錯號令,將是一種尷尬的局面。
據傳東晉權臣桓溫西征成漢時,見雙方對仗時本營大軍處於劣勢之中,便欲撤軍鳴金收兵。然而,當時的傳令兵聽錯號令,結果沒舉撤軍的旗,反而舉了進軍之旗。故而當時晉軍非但不收勢,反而重鼓士氣,向敵方衝鋒陷陣。
瞬息間戰場上局勢大變,誤打誤撞之下,晉軍竟然一鼓作氣,意外滅掉了成漢政權,成爲最大贏家。但換位思考,傳令兵的無心之失,更多時刻會導致戰機的延誤。
更甚者,會導致軍隊大敗,直接影響國勢等惡劣後果。如果不是因爲僥倖,恐怕桓溫就會就此會倒黴,而那個耳背的傳令兵恐怕就要遭到殺頭滅族之災。由此可見令旗在戰場上的重要性有多高。
3、表明主帥身份,利於樹立軍心,震懾敵人
下過象棋的人都知道,將帥雖只坐落於方寸之間,但此中乃排兵遣軍之核心。一旦將帥被擒或遭殺害,則將使得軍心不穩,陣營大亂,全盤覆滅。棋盤便似戰場,將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身爲軍隊戰士的主心骨,也是士氣的主要來源。
當主帥在戰場上時,就可以統一戰線,讓將士們團結起來。而當主帥不見了,那麼軍隊就會變成一盤散沙,就很容易敵人擊潰。也就是說主帥可以促進整個軍團的風氣和素養,而旗幟就是證明主帥存在的一種方式,上面往往會書寫着主帥的姓氏。
在《三國演義》電視劇中就有極爲經典的一幕:司徒王朗訓斥諸葛孔明時,其後的背景就是帶有“曹”和“王”的兩面旗幟。其中,“曹”代表其背後的政治勢力爲曹魏政權,“王”則表示該場戰役的主帥是王朗。這不僅讓蜀漢軍隊見了不敢先動,而曹魏將士也統一聽從王朗的號令,並以其馬首是瞻。
可見,樹立主帥將旗,容易凝聚軍心,鼓舞士氣。另外若有些常勝名將,打出他們姓氏的旗號,則會讓敵軍聞風喪膽。比如唐朝時期的白袍小將薛仁貴的“薛”字旗,北宋時期的楊家將的“楊”字旗,南宋時期岳飛的“嶽”字旗。
當這些將領旗號打出後,敵人遠遠看見就要感到害怕,從而猥尾縮首,不敢出來迎戰。由此可見,表明主帥身份的旗幟,不僅可以樹立軍心,更能震懾敵人。
4、統治者強制要求,丟失旗幟後果嚴重
古代打仗時,統治者爲了達到軍心統一,戰線統一等要求,就會強制要求士兵們舉旗。而這些舉旗的士兵不是用來衝鋒陷陣,而是充當戰場中衛,指揮戰爭的。因爲舉旗對於戰場而言十分重要,一旦旗幟倒下,也就意味着己方的失敗,容易造成騷亂,使得陣營全線崩潰。
而士兵們就要接受到殺頭和滅族的懲罰。所以士兵們無論如何都要爲了樹立軍心,高舉旗幟,他們寧願人頭落地,也不肯讓旗幟倒下。當然,由於考慮到旗幟的重要性,這些士兵往往會被重兵保護起來。除非整場戰役失敗,否則旗幟永不倒。這也就是戰場上打下對方後,要搶奪對方旗幟的一個表現原因之一。
如靖難之役時,燕王本被李隆景率60萬大軍圍截德節節頹敗。正是局勢危機之時,天上竟然一陣風颳倒了“李”字軍旗,讓戰場上人誤以爲主將李隆景被殺,從而使得李軍大亂。而燕軍則士氣大振,於是局勢瞬間逆轉,最終使得朱棣登基稱帝。
後來,朱棣爲了防止這樣狀況的再次出現。便規定扛旗的士兵若沒有掌握好自己手中的旗幟,影響戰機,則會受到殺頭和滅族的懲罰。所以此後的明朝將士們無論如何都要爲了樹立軍心而高舉旗幟,他們寧願被殺身亡,也不願看到旗幟倒下。可見朱棣治軍之嚴。
綜上所述,古代打仗時,士兵們爲了能夠在戰場上樹立己方的軍心,以及讓將士們在出徵時能夠迅速出擊或者潰敗後能夠及時找回大部隊。所以他們就會高舉旗幟,將將士們的軍心樹立到最高,讓戰局儘量往有利自己一方靠攏。
當然,士兵們會爲了自己以及家族人的性命,更爲了爲自己的家國和軍隊弟兄們的榮譽,他們往往拿出過人的毅力和絕魄。當心中的血性被戰爭的殺伐所激醒,舉旗者往往做出“旗在人在,旗倒人亡”的舉動來。大義凜然,鏗鏘豪邁,實爲震撼。
戰爭的殘酷自不必多說,即使是在冷兵器時代,雙方數以萬計的士兵相互傾軋,刀光劍影間死傷不知幾何。當年秦趙長平之戰,20萬軍士被坑殺,黃土之下累累白骨,縱使勝者也難保不在夢中驚醒。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憐河邊無定骨,仍是春閨夢中人”。古往今來多少詩句向今人生動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性,無數男兒在人生大好之時付諸自己生命。而逝者已逝,留於家人、愛人的憂傷又不知幾何。
古往今來,多少感戰之絕嘆!活在和平年代的你我是幸福的,我們要珍惜這份先輩用雙手執來的和平,也希望世間早日無戰,至少在將來。通過一代代的努力,讓世界和平起來。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歡迎關注【熊仔論古今】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