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一脈相承的古老文明。在神州大地上,有數百座各級歷史文化名城。在這些歷史古城中,龍城太原是一個最特殊的存在。因爲太原擁有全國跨越朝代最多、延續時間最長的地面歷史遺存。還是中國罕見的把多數地方的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使用古法,建成傳統風格建築的城市。

集中體現這一切的,就是見證了無數烽煙炮火、也見證了太多王朝興衰更替,跨越三千年的皇家園林——晉祠。

華清池、圓明園、頤和園、避暑山莊、北海公園等是人們所熟悉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頤和園、避暑山莊則是清代建築,歷史最長不過三百多年;北海公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現存的歷史遺存,基本爲明清建築,最長的歷史不過五六百年;華清池現存最早的歷史遺存爲盛唐時期的幾個湯池遺址和一株傳說爲楊貴妃手植的石榴樹,歷史大約一千二百多年。

上迄西周,下至改革開放的歷史遺存

三千年,西周,周柏

晉祠最早的歷史遺存爲兩株周代柏樹,一株名爲“齊年柏”,另一株名爲“長齡柏”。樹齡已經有約三千年。目前中國已發現且經科學檢測確定了三株樹齡最長的柏樹,晉祠周柏即爲其二。

二千五百年,東周,智伯渠

周平王東遷後中國進入了東周時代。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是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標誌着中國由奴隸制生產社會進入地主制生產社會。三家分晉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就發生在太原,而且在晉祠留下了一處歷史遺蹟——智伯渠。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聯合韓康子、魏桓子攻打趙氏根據地晉陽城。久攻不下,遂想通過挖渠引晉水灌淹晉陽城。結果被趙襄子設計聯合韓康子、魏桓子反淹智氏大營。智氏滅亡,之後趙魏韓三家分晉。戰事平息後,當地百姓發現智伯挖的這條渠用來灌溉農田非常好,於是,人們就把它保留下來,並不斷的修浚,同時還給賦予了名字——智伯渠。智伯渠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壩引水灌溉設施,比都江堰還要早約200年。

二千年,漢朝,晉文公祠

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六國,中國由分裂的春秋戰國時期進入秦漢大一統時期。晉祠之外的晉文公祠是典型的漢代高臺建築,晉文公祠前是漢朝最爲興盛的建築二出闕和百戲樓。

由於歷史的久遠,漢代沒有保存到今天的土木建築。但漢代留下的大量畫像石、陶製模型能讓今人看到漢代建築的樣子。中國各地的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很多,且多爲仿明清建築,仿漢建築非常稀有。按古法修建的土木結構漢代風格建築更是罕見,幾乎沒有。晉文公祠是中國極個別的用中國傳統建築手法修建的漢代官式土木建築,爲中國漢代建築的標杆。

一千五百年,北魏,魚沼飛樑、《水經注》

魚沼飛樑是一座精緻的方形荷葉魚沼的古橋建築。下爲方形的魚沼,沼上爲十字形橋。爲國家第一批國家一級文物。經考證,飛樑中有34根石柱及柱礎造型爲北朝風格,其它部分則具有宋代建築特點。由此可知,這座被人傳頌的十字橋北魏時已建成,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國的古代橋樑中,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樑,僅晉祠“魚沼飛樑”一座實物遺存,即使放眼世界,也是惟一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古十字形橋。難怪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讚歎道:“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爲可貴。

《山海經》曰:縣甕之山,晉水出焉。今在縣之西南。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溯,後人踵其遺蹟,蓄以爲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羈遊宦子,莫不尋梁契集,用相娛慰,於晉川之中,最爲勝處。

這是史籍文獻對晉祠最早的記載。且特徵與今之晉祠相同。證明雖然今天晉祠的主要建築爲宋代所建,但其佈局並未改變。

一千四百年,隋朝,隋槐

晉祠有隋槐兩棵:一棵位於昊天神祠、關帝廟院內。此樹樹幹奇古,廕庇庭際,是晉祠內古槐中最古老且生長最繁茂的一棵。另一棵位於智伯渠旁、會仙橋東,樹幹大而矮,葉亦繁茂,上蔽日光,下覆清泉。

一千四百年到一千三百年,唐朝,唐碑、唐槐、唐柏、“掛甲松”、華嚴石經

唐碑即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現存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晉祠之銘並序是中國最早的行書碑,其藝術價值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中間額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屬飛白體,李世民以飛白體所書的碑額,傳世者僅此九字。碑陰有長孫無忌等七大臣的署名。

晉祠的南部是奉聖寺,奉聖寺原爲初唐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後奏請唐高祖李淵舍宅爲寺。是坐西朝東的兩進院落。

奉聖寺前院山門內南側,有唐代枯松一棵,相傳尉遲敬德常將鎧甲掛於樹上,故將此樹稱爲“掛甲松”。在前院的南北兩廊內聳立着唐譯石刻80卷《大方廣佛華嚴經》64幢,字爲小楷,遒勁舒展,屬初唐上乘書法,均爲佛學經文研究及書法藝術的珍品。

奉聖寺大殿前有一株植於唐初的柏樹,其有9個主枝,因此又稱“九龍柏”,柯若青銅,根似堅石,霜皮溜雨,黛色參天。

晉祠內還植有唐槐數棵:一棵在老君洞前,枝幹呈斜狀,如一老者,主幹一半有皮,一半有癭,枝葉多俯垂,形象十分有趣。一棵在勝瀛樓西,遮同樂亭之半,衆鳥巢於樹上,錯雜枝葉中,又名鵲巢槐。水鏡臺東南隅有兩棵,東北隅一棵,或根枝盤峙,或宛若盆景,或蟠勢如蛟。粗的樹圍達5米多,最細的亦有3米多。

一千年,宋代,聖母殿、鐵獅子、金人臺

聖母殿是晉祠的主殿,位於中軸線的最後,背靠懸甕山,面向魚沼飛樑,即爲《水經注》所載“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聖母殿所祀何人乃晉祠之謎。可以確定的是其形象爲宋真宗趙恆的皇后劉娥,聖母殿中聖母、侍女、侍者塑像爲北宋宮廷生活的真實場景。至於明末清初的學者閻若璩提出的聖母爲周武王之妻邑姜乃牽強附會的無稽之談。

聖母殿前是魚沼飛樑,魚沼飛樑之前是獻殿,殿西月臺上有一對鐵獅,神態勇猛,造型生動。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鐵鑄獅子。

獻殿前門是金人臺。臺上有四尊全身金甲鐵鑄武士像,這就是的晉祠鐵人。這四尊鐵人像,分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角相對而立。其中有三尊均系宋代鑄造,唯東北角一尊是民國2年(1913年)鑄造。宋朝所鑄三尊鐵人歷經900多年風雨,仍然明光鋥亮,威風凜凜,被稱爲宋朝的“不鏽鋼”。

金朝,八百五十年,獻殿

獻殿建於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爲祭祀時陳列供品的場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樑架很有特點,只在四椽栿上架一層平梁,簡單省料,輕巧堅固。四周檻牆,上置欞柵,雄壯敞亮。形如一座涼亭,靈巧而豪放。1995年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築特點,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的瑰寶。

元朝,七百年,景清門、唐叔虞祠正殿、元代樂伎塑像

景清門,原爲晉祠大門,緊依堡牆而置,元代建,後原樣移於奉聖寺,結架精煉,構造整飭,與芮城永樂宮無極門同爲全國稀有之元代門廡實例。

唐叔虞祠正殿,元初建,開始曾爲叔虞祠寢宮,清乾隆間移正殿於此,殿宇規模宏敞,殿內空間開闊,樑架用材尤爲經濟,其斷面尚及不及清代官式建築的三分之一,歷經七百多年歲月安然無恙,其結架之巧妙,力學之純熟,是很值宏揚和讚許的!

在唐叔虞祠享堂裏,陳列着一組元代樂伎塑像,14位樂伎分兩邊排列,一邊爲管絃樂,一邊爲打擊樂,手中持有笛子、三絃、琵琶、笙、撥等不同樂器。元代泥塑樂伎實物全國僅此獨有。

明清,六百年到二百年,明清建築遺存太多,不詳述。

如明萬曆四年的對越坊;明清合體的水鏡臺(戲臺分前後兩部,後臺爲明代建造;前臺是清代補建);明正德六年的苗裔堂;明嘉靖時建的白鶴亭;等等,有數十處。

民國,一百年

民國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民國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繫舟”。

共和國,

1954年,重建鎖虹橋;1960年,重建望川亭;1980年,在奉聖寺原址重建新遷建築。

回望晉祠——那遠去的歷史

兩千五百年前,趙魏韓三家在此滅智氏,之後三家分晉,中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一千四百年前,李淵李世民父子在此祭拜唐叔虞後起兵反隋、直入長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大唐王朝;

一千年前,宋朝劉太后授意在此爲自己及侍從塑像,留下了中國最早的宮廷生活場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