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如上文所說,魅族17系列出現了明顯的“魅友專屬”特徵,追求極致個性化的設計、主打魅族生態甚至繼續採取“夠用”的思維打造相機系統,以3699元作爲最終起售價格顯然魅族並沒有想着往大衆化性價比方向前進,並保存屬於文藝品牌的“小而美”特色。早前魅族大力宣傳3200萬像素的超廣角其實實用性並不算很高,而且其僅在Pro版本出現,更沒有OIS光學防抖支持。

  早前通過曾經被網友硬件分析,預測起售價約爲2800元左右的魅族17,最終還是以3699元起步、這個相對較高的價格出現。作爲第二乃至第三批驍龍865手機,魅族17的遲到確實讓不少猶豫的朋友變得更爲被動。這次從消費者最關心的幾個方面入手,我們“分解”一下魅族17系列。

  外觀設計:屬於魅友的高辨識度

  從外觀設計開始,魅族手機給人留下的大概就是特立獨行,就算審美口味迴歸小衆他們都不會妥協。魅族17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剛好滿足了魅友追求個性與辨識度的文藝青年風格,橫置相機至少會是這一代驍龍865手機最爲獨立的存在。縱使魅族17無法滿足大衆消費者審美取向,但是,對於魅友來說基本是滿分存在。

  至於打孔屏幕方案,個人其實對其感覺不算太大,因爲異形屏早已是行業常態,我們也不必爲此而“討伐”魅族的妥協。只不過,如果可以的話筆者建議各位儘量入手白色面板版本,放棄窄邊框方案之下,魅族17系列前面板確實變得相對臃腫,正面辨識度也下降了。

  最後是手感,有意思的是魅族17系列這次不再強調輕量化處理,但幸運的是魅族17還能保持在199g,而魅族17Pro則衝上了219g,後者對於魅友習慣的手感可能存在一定衝擊。至於認爲4000元左右價位該用曲面屏幕的朋友,魅族17系列也確實並非你的菜,畢竟直面屏戴套之後的手感確實不如曲面屏,這一點值得注意。

  硬件性能:大衆化參數,快充能力略顯不足

  驍龍865 SoC主導,魅族17系列大致性能也無需過多討論。不過兩個版本的一些細節我們值得探討,首先魅族17採用LPDDR4X內存,而Pro版本則是LPDDR5,兩者參數差異僅侷限於牌面,日常使用差距其實並不大。

  但是,在快速充電的選擇方面,魅族17顯得不太強勢。就算是Pro版本,魅族17全系均只有30W有線充電支持,這對於追求高效率充電的潮流來說確實不足。縱觀友商,兩千出頭產品均開始普及40W充電,甚至2999元產品也有65W有線充電支持,魅族今後在技術規格方面還得努力。

  相機拍攝:不建議拍照愛好者選擇

  來到相機部分,或許就是魅族17系列其中一大短板。早前魅族大力宣傳3200萬像素的超廣角其實實用性並不算很高,而且其僅在Pro版本出現,更沒有OIS光學防抖支持。而日常最重要的主攝,魅族17系列選擇了“參數主導”,6400萬像素數據看着不錯,但這可是首發於1599元起售產品的IMX686傳感器。是的,用回魅族的說法:“多一顆鏡頭的噱頭,還真不如OIS光學防抖重要”。

  至於副攝,魅族17Pro算是均衡,但魅族17就有點尷尬。就算是1200萬像素,景深鏡頭的作用也只有景深探測結合計算,魅族17(標配版)的拍攝擴展力真心平庸。而沒有加入潛望式多倍光學變焦之下,魅族17系列最大變焦能力只有8倍,這對於同價位普及30倍,甚至重上50倍、60倍乃至旗艦100倍的可玩性差距確實有點太大了。

  細節亮點:Flyme依然能讓魅友自豪

  從價格的差距我們也能夠看到,其實魅族17與魅族17Pro之間其實只是補充關係。 沒有2K分辨率屏幕、IP6X防水、曲面屏、光學防抖模組、潛望式多倍變焦鏡頭等重要細節之下,Pro版本的定位大概是大衆化旗艦手機,我們確實也不必用五六千元產品的規格苛求。

  至於魅族17系列的亮點,也確實只有Flyme系統,但也正是這樣,新手機依然是值得魅友自豪的產品。此外,全功能NFC繼續提供,魅族17系列通用性還是不錯的。

  入手時機:魅友上車,大衆消費者可等618

  就如上文所說,魅族17系列出現了明顯的“魅友專屬”特徵,追求極致個性化的設計、主打魅族生態甚至繼續採取“夠用”的思維打造相機系統,以3699元作爲最終起售價格顯然魅族並沒有想着往大衆化性價比方向前進,並保存屬於文藝品牌的“小而美”特色。

  無論是整體價格,還是現貨的自由購買,再到白色面板的推薦選擇, 魅族17系列成爲了魅友必買的標誌性產品,對於品牌格調的打造魅族確實強大;而對於普通路人消費者,魅族17系列則不一定要急於入手,畢竟在3699元起步的價格之下,其吸引非粉絲用戶的亮點屈指可數。

  此外,除了搶購的困擾之外,其價格潛在的鬆動區間還是存在的,尤其是目前魅族17與魅族17Pro兩者價格差距實在是少得有點不尋常。或許,智能手機廠商都會扎堆在618“搶用戶”,屆時魅族17性價比有機會得到迴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