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灾难和幸福往往会在极为讽刺的时间相继出现,戴克里先的统治带给了基督徒从未有过的灾难,但下一个继承戴克里先衣钵、统一整个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却为基督教的崛起,铺平了道路。公元361年统治全罗马帝国的尤里安皇帝深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倘若他早生两百年,很可能会成为媲美罗马五贤帝的贤明帝王,可惜的是,尤里安这种行为,恰恰破坏了罗马帝国的既成事实,一个信徒众多的基督教国家,无论如何也不能、并且无法回到过去了。

凡是提到罗马帝国与基督教的关系,很多人都会大为惋惜,认为原本以多神教为主的开发国家-罗马帝国最终沦为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帝国,是可以被成为文明倒退的一件事,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罗马帝国的衰落,正是因为基督教的崛起所导致的,然而,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偏见。

罗马帝国的衰退,不是基督教的崛起所导致的,恰恰相反,是罗马帝国的衰退,导致了基督教的崛起,而且它的崛起,并没有加剧罗马帝国的衰落,反倒是帮罗马帝国稳定了秩序。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结论呢?

耶稣基督的诞生

基督教的诞生,虽然以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是一件大事,但放在那个时代,对于罗马这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而言,实在称不上是一件值得特别关注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基督教源于犹太民族的犹太教,所用经典等等都存在着极大的重合,但是,基督教从教徒的准入原则来看,比犹太教先进得多,它不强调教徒的身份,主张人人平等,因此,当在公元33年左右这个宗教刚刚在历史上出现时,几乎不会有人把它和落后、反文明联系在一起。

罗马帝国在这一时期对基督教也没有任何敌视的态度,而这一时期最仇视基督教的人,正是它的源头,也就是犹太教的信徒们,据说,在尼禄皇帝末期,即基督教所说的“耶稣被钉死”的大概30多年后,犹太人进行大起义时,犹太极端派系“短剑党”,像屠戮罗马人、希腊人一样去屠戮基督教徒。

罗马城大火,基督徒成了替罪羊

不过,尼禄皇帝本人倒是拿基督教徒当成过替罪羊,这件事发生在公元64年,即著名的“罗马大火”,当时的罗马城居民们,因这场波及全城的大火而饱受创伤,因此谣传这场大火是皇帝尼禄为了修建豪华的黄金宫殿,因此才命令人点燃的。尼禄面对罗马城日渐汹涌的民意,于是最终选择了拿没什么发言权的基督徒开刀,因为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不光彩的一笔。但我们必须知道一点,那就是这起事件并不能说明这时的罗马帝国反对基督教,因此从此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基督教都没有遭到过来自罗马帝国官方的迫害。

不过,基督教诞生在当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的传播就变得厉害起来了,不仅是在犹太地区,就连罗马帝国的核心意大利地区,都有不少信仰基督教的人存在,其中不乏有许多上流社会的人物,但总的来说,基督教徒还是以底层居多。为什么基督教作为新兴宗教,能拥有这么强的传播能力呢?这里我们不存在“洗地”的说法,简单来说,就是基督教比起其它宗教来说,它确实先进。

武力起义的犹太教

首先正如前文所说,基督教的准入原则是一视同仁的,它既没有犹太教那样限制血统的规矩,也缺乏传统多神教那样的民族色彩,同时倡导简朴生活,不像很多宗教,比如来自埃及、叙利亚地区的宗教那般要求奢华,同时也没有很多希腊多神教那样的放浪的狂欢活动,相反鼓励人们积极工作,服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虽然在当时的教义中他们仍然认为罗马帝国是一个堕落的国家,而且,基督教鼓励教徒们互帮互助,结成团体相互扶持。正是由于这些诸多原因,它非常贴合那些底层贫困群体的需求,所以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一阶段的基督教总的来说势力并不大,而且对罗马帝国也没有很激烈的武力反抗,因此虽然他们由于教义的原因,并不承认罗马帝国主流的多神教信仰,不算良好的罗马帝国臣民,但绝大多数时候罗马帝国各地的政府也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罗马五贤帝之一——图拉真

但基督徒中多多少少有部分人存在不同看法,比如有人就拒绝罗马帝国的公职和兵役,因此在公元111年时,时任罗马帝国比提尼亚行省总督的小普林尼,在向当时的罗马皇帝图拉真请示关于当地日渐壮大的基督教的处理时,图拉真皇帝的回复,大体来说是这样的:只处理遭到起诉的基督徒,而且只要他们愿意放弃信仰,对罗马帝国的诸神表示敬意和悔改,那就无罪释放。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罗马帝国,仍旧没有把基督教的发展当成一件必须严肃处理的大事。

罗马帝国主流的意见之所以如此,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强大的自信心,作为当时罗马帝国已知的世界范围内最强盛的国家,大多数罗马人对于自己宽容、文明的状态很是满意,而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大多也认可罗马帝国的传统文化,毕竟事实摆在面前,罗马帝国的确带来了秩序和繁荣,因此,基督教固然在发展,但要说壮大,那还是远远不够。因此,要说基督教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那肯定不对,毕竟罗马衰亡前,基督教真没发展得有多好。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伴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公元235年3月,塞维鲁王朝末代皇帝亚历山大于莱茵河前线被哗变的士兵所杀,从这一天开始,罗马帝国由盛转衰,踏入了被称为“三世纪危机”的深渊中。

“世界光复者”奥勒良

“三世纪危机”,简单来说,就是在公元三世纪的大半时间中,罗马帝国遭遇的一系列天灾人祸。人祸,主要就是指塞维鲁王朝终结以后,罗马帝国境内一系列军阀、总督掀起的内战和对蛮族、对萨珊波斯帝国的各种失利,所谓天灾,就是夹杂在其中的瘟疫、歉收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绵延不绝的战火,导致了各种基础设施失修,包括罗马帝国引以为傲的道路、水渠、下水道以及各种水利设施遭到破坏,粮食歉收,继而又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同时由于战争阻断了原本罗马帝国的贸易网络,又加剧了罗马帝国的财政恶化。到了公元270年左右时,罗马帝国的灾难到达最高潮,帝国版图一分为三,高卢帝国、帕尔米拉帝国纷纷崛起,倘若不是后来被称为“世界光复者”的皇帝奥勒良力挽狂澜,罗马帝国恐怕就要到此为止了。

这段半个多世纪的乱世,很大程度上粉碎了罗马帝国原本的价值观,倘若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无法保证个人的平稳生活,那人们势必会转向其他地方,这正是人的本性之一,当一切都无法挽回之时,人们至少不会放弃希望。前面提到过,基督教存在互帮互助以及人人平等的观念,因此正好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后发宗教的基督教,在教义上,存在解释“三世纪危机”苦难的理论,即人人拥有原罪,在世上就是为了赎罪,而罗马帝国是堕落的国家,因而遭到如此灾难也是上天的惩罚。这种现在看来愚蠢的说法,在当时确实能够自圆其说。

外敌肆虐、内战不断为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而且,战争迫使大量平民放弃农村,躲进人口密集的城市,这些平民丧失了赖以谋生的土地,而财政窘迫的罗马帝国官方又不能保证这些人的福利生计,那么,为了生存,许多平民就只能想尽办法求生,这之中,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入基督教,通过教徒间的帮扶挺过去,相比较奢华、复杂的传统多神教,基督教可谓是最为实际现实的选择了。

苦难并不总是持续,当公元284年的曙光出现时,罗马帝国终于从“三世纪危机”的危局中挺了过来,作为这一时期后的第一位罗马皇帝,在历史上以“四帝共治”制度出名的戴克里先皇帝,却发现基督教已经成为了庞然大物了。首先说明,虽然基督教在“三世纪危机”中蓬勃发展,但罗马帝国的上层,尤其是军人皇帝们,大多数仍然是信奉各种多神教,比如说前文提及的罗马帝国救星奥勒良大帝,他本人就信奉发源自叙利亚行省的太阳神信仰,而戴克里先本人,则是罗马多神教的拥护者。

罗马皇帝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对于基督教充满了敌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罗马帝国需要大量士兵应对极其频繁的战争,但很多基督教徒却想方设法避免兵役,而且,基督教同时也因为教徒的聚集而开始聚敛财富。反对国家号令,聚敛大量人口和财富,对于既缺乏兵源,又缺乏钱财,同时还是传统罗马信仰拥护者的戴克里先而言,实在找不到一个不对基督教大开杀戒的理由,因此,自基督教创教以来,其所面临的最大的灾难,正式拉开了帷幕。

公元303年2月,登基19年的皇帝戴克里先开始下达对基督教展开严惩的敕令。戴克里先的命令不留一丝余地,要求彻底摧毁一切基督教宗教建筑,禁止基督教一切宗教活动,没收并销毁所有基督教的书籍和用具,同时还将基督教所有财物一律收归国库,而对于基督教的教徒个人,则要开除当事人的公职,剥夺罗马帝国法律赋予的一切权力,而对于有贵族身份的基督徒,则剥夺其全部特权。

戴克里先时期对基督徒的镇压

戴克里先的命令在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特别严苛,但在法律至上的罗马帝国,这可以称得上是难得一见的严厉处罚了,而且,戴克里先并不仅限于此,当敕令被张贴在戴克里先的首都尼科米底亚各处时,一位教徒撕毁了敕令,并高喊“基督必胜”,最后,迎接他的结局,是火刑。

当时,罗马帝国东部的基督教普及程度已经比较高了,于是,在皇宫接连出现两次失火问题后,戴克里先下令排查皇宫内部的基督徒,这一下就发现了不少仆人都有问题,于是,戴克里先驱逐了平民基督徒,处死了贵族。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戴克里先对基督教的疯狂反扑,于是,第二、第三、第四道敕令相继被颁布,最终,罗马帝国的基督徒们,最终面临着一个结果,要么皈依罗马多神教,要么被判苦役甚至是死刑。

君士坦丁的崛起被演绎为上帝保佑

灾难和幸福往往会在极为讽刺的时间相继出现,戴克里先的统治带给了基督徒从未有过的灾难,但下一个继承戴克里先衣钵、统一整个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却为基督教的崛起,铺平了道路。君士坦丁崛起于戴克里先“四帝共治”制度瓦解的乱局中,随着这个低估人性的制度的分崩离析,君士坦丁趁乱壮大声势,最终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

君士坦丁,以现在看来,他对于基督教的推崇,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看中了基督教的潜质。基督教的传播性,包括基督教徒对于现实生活的忍耐性,都对君士坦丁的统治很有利,而且,最最关键的是,基督教对于重塑罗马帝国价值以及稳定皇帝统治具有极大的作用。在罗马帝国衰落后,传统的罗马帝国文化大受打击,无法指望罗马保护、饱受高额赋税压榨的各个行省人民,都对罗马帝国大失所望,因此,重新打造罗马帝国对人民的向心力尤为迫切。而在稳定皇帝统治这一方面,君士坦丁则开始神化罗马皇帝,将原本夹杂着罗马共和国残余的皇帝,塑造为天命所归的统治者形象,在思想上彻底架空了元老院,后者至此彻底转为了“养老院”。

君士坦丁的雕像

君士坦丁同时还有一个宗教顾问何西乌,这个人同时也是西班牙地区的基督教主教,在君士坦丁以及这位顾问的统治下,罗马帝国和基督教都开始适应对方的改变。罗马帝国方面,君士坦丁解除了戴克里先时期对于基督教的迫害,同时合法化基督教,结束了后者两百多年的灰色生涯,同时还积极鼓励基督教发展,甚至以皇帝身份动用皇室财产资助基督教。而基督教也大肆修改了自己的观念,罗马帝国不再是堕落的国度,而是所谓的普世帝国,基督教也大肆鼓励教徒拥戴皇帝,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生活。如果说过去罗马帝国与周边国度的区别是开放和文明,那么从此以后,罗马帝国与其他国家的区别,就是“上帝之国”与异教之国了。然而,君士坦丁并没有完全妥协,他召开尼西亚会议,平息了基督教内部的派系斗争,用武力说明一个现实,基督教并非与皇帝共治天下,而仅仅是皇帝手头的工具。

而时间又过去数十年,到了叛教者尤里安皇帝的时代,尽管这位皇帝战绩出众、思想深邃,热爱古典文化,但他扶持罗马多神教重新打压基督教的行为,确实称不上是上策。公元361年统治全罗马帝国的尤里安皇帝深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倘若他早生两百年,很可能会成为媲美罗马五贤帝的贤明帝王,可惜的是,尤里安这种行为,恰恰破坏了罗马帝国的既成事实,一个信徒众多的基督教国家,无论如何也不能、并且无法回到过去了。尤里安的结局,正是反抗现实浪潮者的必然命运,在征讨萨珊波斯帝国的战争中,他死在一场遭遇战中,据说,他是因为没有穿戴皇帝盔甲才被敌人的标枪贯穿而死的,而他的盔甲,则是因为临战前被人刻意破坏。

哲学皇帝、“叛教者”尤里安死于战场

很多人认为基督教的发展是文明的倒退,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随着罗马帝国的宗教化,许多传承已久的图书馆、学院都被关闭,一度繁荣昌盛的古典时代文化渐渐归于沉寂,像尤里安这样的皇帝,一定程度上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才会对已经成为主流的基督教进行打击。不过,倘若罗马帝国连秩序都无法保证,那文明被破坏就更加严重了,轮不到基督教代劳。

那么,基督教既然已经合法化,具备高度传播能力的教派,自然而然会更上一步。公元380年,时任罗马帝国皇帝的狄奥多西与格拉提安,正式颁布敕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基督教到此开始了全面反扑,从诞生到控制罗马帝国,基督教用了300多年的时间,但从控制罗马帝国到摧毁帝国内其他宗教,不过仅仅用了15年时间。公元384年,罗马帝国撤走了安放在元老院数百年之久的胜利女神像,公元388年,狄奥多西皇帝强迫元老院所有元老改信基督教,一位资深元老自杀身亡,公元393年,罗马帝国宣布昔日罗马传统主神朱庇特神有罪,同时全面禁止奥林匹克运动会。

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传统文化彻底让步

古典时代的结束,往往被定义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然而我个人认为,古典时代,其实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终结,已经结束了,古典文化伴随着多神教的落幕一同消亡,众神已经落幕,基督已然崛起,这是罗马帝国面对现实的妥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为求生存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基督教的崛起,其实归根结底,是罗马帝国面对衰亡现实的妥协选择,基督教并没有仅靠自己就覆灭罗马的能力,它早期的打压与后来的崛起,大多是依赖罗马帝国本身的能力,硬要说基督教为何取得了面对罗马世界的最终胜利,那只能说,它在合适的时间存在于合适的国度,并且拥有合适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