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使用“空城计”把司马懿逼退,其实不过是为了塑造诸葛亮军事才能所创作的。有趣的是,裴松之在对《三国志》作了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注之后,随即就认为此事不真实,也就是说。

说到“空城计”往往我们都会想到一人一琴一童子面对城下大军时,大开城门而气定神闲地抚琴,最终目送城下追兵仓皇而逃的情景。
确实,诸葛亮的“空城计”因为《三国演义》里面精彩的描写而广为人知,但是对于诸葛亮是否真的使用过“空城计”是有争议的。
原因在于:
其一,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作为记述三国时期正史的史书中并没有把诸葛亮“空城计”记载进去。
其二,据《宋史·裴松之传》记载,在陈寿完成《三国志》130年左右南朝宋文帝下令宋中书侍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由于裴松之作注所采用的史料大部分来自陈寿同时代的著作,而且裴松之作注时也是忠于原著,不加裁剪,有头有尾,因此参考价值极大。
关于“空城计”,裴松之所作的注中有3人曾经使用过此计。他们分别是诸葛亮,赵云和文聘。有趣的是,裴松之在对《三国志》作了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注之后,随即就认为此事不真实,也就是说
裴松之个人的态度是,诸葛亮并未使用过空城计。
其三,易中天教授也曾在百家讲坛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认为“空城计”原本是吕布趁曹操城中兵力不足之时前来偷袭,而曹操让随军女眷到城楼上站岗,吕布见兵力不多,恐曹操设伏,因此被吓退。只不过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移到了诸葛亮的头上。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使用“空城计”把司马懿逼退,其实不过是为了塑造诸葛亮军事才能所创作的。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整体是“尊刘抑曹”的,罗贯中在写的时候就是把曹操所属的魏国当成反派来描写的,既然司马懿退是历史上就已经有了的,那么我把它写成诸葛亮逼退司马懿既没有改变历史进程,又能“写活”诸葛亮,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倒是在早前热播的《大军师之虎啸龙吟》中有一种观点。
当时司马仲达和诸葛孔明一个在城楼上,一个在城楼下,两者依依相望。此时的司马懿心中面临两个决定:
1.一举消灭诸葛亮从而流芳百世。
2.放过诸葛孔明,用诸葛亮来牵制曹魏宗亲,保住自己在曹魏朝堂的地位,从而保证司马家族不落到“狡兔死,走狗烹”的地步。
最后司马懿选择了放过诸葛亮。
司马懿之所以会选择退走,最主要的原因是就是“利”,至于这个“利”是为了曹魏大局,还是个人私心或许只有司马懿本人才能回答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