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安史之乱,唐将张巡在城内粮绝之际,杀掉爱妾令军人食之。其得力助手许远则将自己的奴僮杀掉给士兵吃。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既尽,继以男子老弱。张巡和他的将士靠着吃城中百姓,苦守睢阳十个月。最终城陷,张巡等36名将士被杀。战乱过后,朝廷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并授其子官职。唐代宗李豫为张巡等立庙。历代文人墨客柳宗元、韩愈、杜牧等竟也对其极尽溢美之词,大加赞誉。就这样,张巡庙不断重修,香火极旺。给个“神”就拜的愚夫愚妇们,甚至将其当成“保护神”,呜呼哀哉!

爱国,是爱这国土上的人,不是只爱这国上的土地。守城,是为了要保卫这城中的人民,而不是守住城门和城墙。战士,是保护妇女和老弱的人,绝不是吃掉妇女和老弱的人。不论是守城的,还是攻城的,人类真正的敌人永远都是那些杀人、吃人的人。


原文标题:严复与一份考卷

1907年,严复在安徽高等学堂做监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当校长。严复到任之前,这所学校的管理有点乱,学生不好好学习,教员不好好教书,把学校当成混“功名”的地方。这当然并不奇怪,那时的学校与官场相连,与衙门相通,不能不受其污染。严复当时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再加上安徽巡抚恩铭对他的敬重,于是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到英国留过学,知道学校该是什么样子,又做过北洋水师学堂的校长,有足够的管理经验,所以他的改革力度很大,一次考试就淘汰了38人。所以,从学校的师生到安庆的士绅,都说严复心狠手辣。

对那38个被淘汰者来说,严复的确太严;但有的学生肯定不觉得严复严,比如王恺銮。就是在那次大考中,因为遇到严复这个校长,王恺銮不仅本来的成绩40分变成了90分,而且受到特别奖励。

考试的题目是《张巡论》。张巡其人众所周知,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他的不少故事。其中最突出的事迹,就是军中缺粮之际他杀爱妾为将士充饥。他的事迹被写入《唐书·忠义传》,一代代广为流传:张巡守城,城中粮绝,百姓易子而食,军队自然没粮食。这时张巡领出他的小妾,当众把她杀掉,让士兵们都来吃。吃完之后,就让士兵们去搜捕城里的女人,女人吃完之后,就吃老人和孩子,最终他的军队吃掉了城里的二三万人,却坚守城池没有投降。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张巡自然成为烈士。朝廷为了表彰他的爱国事迹,为之树碑立传,修坟建庙。文人也纷纷舞文弄墨,对他大力表彰。从韩愈到司马光和文天祥,都留下了赞扬张巡的作品。赞扬他,就是要为人们树立榜样,不忘忠君报国之义。一些人不愿提倡臣子杀妻烹子献君王,却也要让百姓“事不必法,心必效之”,学习他们那份忠心。正因为这样,张巡庙不断重修,而且香火甚旺。中国的百姓是给他个神就拜的,甚至将其当成“保护神”——却忘了他可是为给皇家守城而吃尽城中老幼的人。

这次考试题目就是论述这位“大英雄”。试卷上附有张巡的事迹介绍。面对张巡的英雄事迹,年轻的学子王恺銮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因为他读过一些西方的书,思想中有一些男女平等、天赋人权之类不合传统的新道理。因此,他不愿再去表彰张巡那种为给皇帝守住一个城而吃掉城里人的行为。尤其重要的是,王恺銮那年17岁,正是对女性充满爱恋的年龄,更不愿赞美一个把自己喜欢的女人拿去让士兵吃掉的将军。于是,他在答卷中写道:“张巡杀妻妾,属野蛮行径,忍心害理,而无益于兵,也违男女并重之道……”他想到的是平等、博爱之道,是应该把女人也当人。这在大清统治者和他们的卫道士看来,自然都是“西夷歪理”,王恺銮却在试卷上大讲特讲,认为没有食物就应该一起挨饿,而不该先吃掉女人,再吃掉百姓。杀掉妻妾给士兵充饥,固然能稳定军心,却不是应该称道的英雄。王恺銮猛烈抨击了张巡,认为他简直像豺狼一样,在这种将军统帅之下,善良的士兵也会变成野兽。

这份考卷到了阅卷的先生那里,自然难有好命运。因为它离经叛道,有违纲常。否定张巡,也就是挑战几千年的君臣大义,挑战传统伦常,后果必将是君不君、臣不臣、国将不国!也就是说,这份考卷涉及政教原则问题,所以无论词句多么好,逻辑多么严密,都不能给予好成绩。作文满分是100分,阅卷先生最后给这份卷子批了40分!

考试结束之后,严复亲自检查卷子,发现了这篇40分的作文。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兴奋得连声赞叹。阅卷先生认为答卷见解荒谬,严复却认为一点也不荒谬。他甚至没想到这里的学生竟然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他在考卷上亲笔改动了几个字,然后让人把王恺銮叫来,仔细询问一番,给予他热情的赞美和鼓励,并且自掏腰包,当场奖励了10块银元。那位评卷的汉文教授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走过来把考卷上的40分改成90分。

更有意思的是,严复做完这事就去写信,把这事告诉了家人,并且写道:“可惜吾女尚小,不然,真可妻也。”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就动了嫁女儿的念头。可见当时像王恺銮这样的男人是多么稀罕。严复想把女儿嫁给王恺銮这样的学生,也就意味着他不会把女儿嫁给张巡那样的英雄。

从王恺銮考卷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严复与那位阅卷先生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这是历史上思想文化转型期常有的现象。严复代表了一部分人,汉文教授代表了另一部分人,而后者总是多数。所以,严复虽然保护了王恺銮,守旧的人群却不会真正欢迎这样的校长。

文章转自《今晚报》,图片选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