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基金業開放水到渠成)

放寬外資銀行基金託管准入限制在即,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又邁出堅實一步。積極舉措接連不斷出臺,這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並未攪亂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基金業全方位開放“輕舟已過萬重山”。

5月9日,《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擬將託管機構淨資產准入門檻提升至200億元,明確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國銀行在華分行申請基金託管資格。其中,刪除現行規則附則條文“本辦法適用境內法人商業銀行及境內依法設立的其他金融機構”中“法人”的表述,統籌考慮外國銀行總行與在華分行的資產規模和業務經驗,外國銀行分行申請基金託管資格,除滿足申請人應當具備的條件外,還應當持續經營3年以上,經營業績與資產質量良好,具備與開展基金託管業務相適應的營運資金;淨資產等財務指標可按境外總行計算。同時,總行所在國家或者地區也應具有完善的證券法律和監管制度,具備良好的國際聲譽和經營業績等。

進入基金託管市場,不僅能獲得可觀的託管收入和沉澱存款,更能由此接入基金運作的底層系統,切入基金利益鏈條。因此,外資銀行紛紛摩拳擦掌,搶着入場。證監會網站信息顯示,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滙豐銀行已於今年4月提交商業銀行申請基金託管人資格覈准材料。此前,渣打銀行(中國)於2018年成爲首家外資行基金託管人。

此次放寬外資銀行在華從事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的准入限制,也是我國基金市場大門不斷敞開的“水到渠成”之舉,有利於提升基金託管市場專業性,爲資管機構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並推動境內外市場的連接。今年4月1日,基金行業全面放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當日,全球資管巨頭貝萊德、路博邁遞交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申請材料被正式接收。4月3日,摩根資管稱擬將上投摩根持股比例增至100%,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呼之欲出。而外資私募早已在中國佈局,富達、橋水、英仕曼等多家外資私募機構均已完成備案……外資基金公司將成爲國內基金業不可忽視的一股新興勢力。

隨着金融開放步伐不斷加大,我國金融市場一方面引入更多“活水”,另一方面也將引入更爲激烈的競爭機制,以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爲依託的基金行業機遇與挑戰並存。對此,基金行業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吸收先進經驗,苦練內功,不斷革新,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以更爲從容的姿態迎接“引進來”,以更爲自信的姿態實現“走出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