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季度135家零部件公司淨利同比減少近60億元 專家稱特斯拉斷供停產將有益國產化-證券日報網)

作爲坐擁逾10萬家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汽車大國,我國創造了全球80%以上的零部件供應。今年一季度,隨着整車企業復產難和下游供應商訂單減少,對零部件上市公司形成了雙重打擊,而這也直接體現在了一季報當中。

《證券日報》記者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顯示,2020年一季度135家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中,有100家公司實現盈利,但超七成企業淨利同比下滑。

統計還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135家國內零部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合計爲1590.13億元,相比2019年同期的1957.79億元同比下跌了19%;營業收入的大幅下滑更是反映在淨利潤上,今年一季度零部件上市公司淨利潤總額僅爲54.72億元,同比減少了近60億元,跌幅高達52%。

超七成公司淨利同比下滑

截至5月10日,滬深兩市135家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中,35家出現淨利潤虧損,而淨利潤同比下滑的公司達到99家,佔比高達73%。

疫情影響成爲了最多被提及的原因。“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對公司一季度的正常生產造成影響。目前全球整體疫情形勢仍較嚴峻,整車企業在歐美地區的復工復產仍處於初期階段,這對公司訂單的獲取和產品交付帶來一定困難和不確定性。”一季度營收季軍均勝電子在財報中表示,公司一季度淨利潤同比下滑78.59%。

事實上,全球汽車產業鏈已經一體化,一月份和二月份我國零部件產業受疫情影響嚴重,直接導致國外零部件與車企生產受阻;而三月份、四月份國外疫情反噬,又導致國內依賴進口的零部件與主機廠受衝擊嚴重。

據記者統計,今年一季度135家零部件上市公司淨利潤總額僅爲54.72億元,同比減少近60億元。對此,光大證券表示,一季度疫情衝擊整個行業,零部件板塊企業總體業績承壓,但下滑幅度小於整車板塊。

此外,下游景氣度低迷,加劇了零部件格局分化,頭部企業業績下滑幅度低於行業,其他企業利潤下滑顯著,甚至轉虧。

然而,行業不景氣之下不乏部分零部件公司通過內部調整,實行精益化管理,實現了逆勢增長。記者注意到,在爲數不多淨利潤同比增長的企業中,拓普集團的業績分外惹眼。受特斯拉Model3國產帶動,與特斯拉合作的新項目,使公司一季度營收體量得以維持,最終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4億元,同比增長0.14%,爲汽車零部件企業一季報的較好表現。同時,記者注意到,作爲特斯拉供應商的旭升股份一季度營收就增至2.88億元,同比增長14.54%;淨利潤爲0.51億元,同比增長34.11%。

除了產品競爭力之外,也有零部件公司充分利用上市公司這一融資平臺,通過募投新項目、新建子公司或合資公司、兼併收購等方式協同發展。而提效降本、依靠政府補貼,以及發力海外市場也成爲其他公司逆勢增長的關鍵因素。

特斯拉避談上海工廠斷供停產

當我國復產、供應、物流等危機逐漸化解之時,歐美疫情的日漸升級,又對國內喘息甫定的供應鏈造成了二次衝擊,這其中就包括特斯拉。

五一假期過後,位於上海的特斯拉超級工廠未能如期開工。爲此,《證券日報》記者第一時間向特斯拉方面求證,得到的答覆是:“上海工廠正在通過此次假期時間對生產線進行調試與維護”。而對於總裝生產線何時開工,以及是否因零部件斷供導致停工的問詢,公司方面稱:“不便回覆”。

有接近特斯拉方面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上海工廠的國產率約在40%左右。其中,已經國產的部件包括電池、電池組附件、中控屏模組與面板、車載鏡頭、空調部件等;而需進口採購的部件主要包括,電機、電機控制器、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核心部件等。

“國產化部件其實不少,但整體來看技術含量偏低,核心部件尤其是芯片與核心軟件系統還是依靠進口。”上述人士表示,核心部件短缺對銷量影響是很大的。特斯拉目前周計劃產能3000臺,計劃年中提到至4000臺。“但如果中間出現斷產,將直接影響4月份和5月份的銷量預期。”

需要指出的是,隨着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進入“深度國產化替代”時代。國內設廠的外資品牌爲降低成本,在選擇汽車零部件時,也會優先考慮那些質量過硬,性價比合適的國產零部件,這就爲這個市場留下了很多機會。

對此,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林示表示,此次疫情很可能倒逼特斯拉加快國產化的節奏,不排除在中國建立鏡像的研發中心,甚至將之前未曾想國產化的核心部件同步到中國。

林示認爲,對於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下一步需要完善自身在汽車產業鏈上的佈局,參與到整車廠的產品設計生產中去,例如開發零部件模具製造業務。“零部件企業一旦進入汽車廠商的供應網絡後,就可以獲得長期穩定的訂貨,從而具有相當強的供應黏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