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元一把岡村寧次的軍刀,值不值?

最近在查閱岡村寧次的資料時,發現這樣一則新聞:

2004年7月,福建泉州市民翁先生向媒體公佈說,自己收藏了一把侵華日軍頭目岡村寧次的軍刀,希望專家幫忙看真僞。

記者拍了特寫照片,灰白而粗糙的刀身上,刻着“天皇”“昭和十五年”“久武長連”等字樣。

還有櫻花圖,以及岡村寧次的大名。

翁先生說,這把刀,是他在20年前從舊貨市場買到的。

因喜好收藏,當時也是下了血本,掏了2000元人民幣。

1984年花2000元買一個古董,也算是價值不菲了。

但飛春讀傳一看刀的照片,禁不住搖頭。

假的。

所有佐證不需再看,一個字就能夠足以判斷,此刀一定爲假:

刀上的岡村寧次,寫成了崗村寧次。

岡和崗(繁體字岡和崗),都代表高丘之意,但“岡”一般代表山丘,而“崗”代表狀如山丘的土坡。

岡村寧次的岡,確實是因其祖先所居之地有一高丘,但此丘是山,不是土坡,所以叫“岡村”,而非“崗村”。

飛春讀傳還查知,岡村這一姓氏,在日本姓氏中排名第230位,而“崗村”,日本壓根就沒有此姓。

只有不懂日本姓氏的人,纔會把“岡村”臆斷爲“崗村”。

也只有在1980年代,對戰犯岡村一知半解者,纔會不加考證,無法搜索,粗製濫造,把岡村誤作崗村。

一句話,這是一把假得不能再假的低級贗品。

只能騙住那個年月的民間虔誠收藏家。

然而,可嘆的是,時過境遷,岡村的贗品軍刀如今竟然越來越多。

你若網上隨便一搜,就能發現至少有五六個不同的版本。

孰真孰假,如何辨真假?

今天,飛春讀傳就來說說日本軍刀的演變,分享幾個軍刀的乾貨和常識。

(軍博館藏品,岡村寧次軍刀)

二、帶你認識日本軍刀的前世今生

說來也怪,刀,作爲一種冷兵器,在近代火炮戰爭中,爲何能得以存在,不被淘汰呢?

這是由戰爭的特點決定的。

1、三二式

日本陸軍,建於明治初期。

鑑於此前法國拿破崙締造了戰爭神話,明治建軍之初,就模仿法國模式,打造了日本皇軍。

當時世界比較流行的作戰模式是,敵我雙方依託堅固的築城壁壘,以槍械火炮交換火力。

作戰開始,呼隆隆把敵方攻擊者殲滅後,再派出步兵,以火力掩護,靠近敵方陣地,打近身戰,決出勝負。

在這一模式下,軍刀並非主力。

軍事家告誡:

“忽視射擊的效力,而僅憑一腔熱血豬突豨勇闖入敵方陣地……是極大的謬誤。”

必須先搞定對方之主力。

此謂“火力主義”戰法,炮兵爲主,步兵爲輔。

所以,早期的日本軍刀,並非因戰而生,而是因指揮戰爭而生。

一個重要特點,是西洋味兒,帶護手閉合環。

指揮官跨馬遠觀,抽刀一揮,就指哪兒打哪兒吧。

一句話,明治軍刀,意義大於實戰。

所以,今後如果你在哪兒看到帶護手的日本軍刀,不用細看,一眼就可判斷:

此刀是指揮刀,多產於早期日軍。

具體來說,是1899年的制式。

因這一年是明治32年,所以叫三二式軍刀。

(明治天皇的西式指揮刀,帶護手)

日俄戰爭是日本崛起的關鍵一戰。

此戰日本得到一個教訓,俄軍屢屢發起的白刃戰,深深震驚了他們。

日軍發現,真正近身作戰時,白花花的刀子亮出來,遠比步槍震懾人心。

以武士精神爲鼻祖的日本軍人,很快記起了他們武士刀的好。

拼刀子,應該是我大和國粹啊!

加上當時火炮和彈藥缺乏,日本陸軍作戰方針,開始由火力至上轉變爲白兵(即白刃戰)爲主。

自此,白刃戰寫入陸軍精神,劍術成爲軍隊操練必備規範。

“以白刃戰突擊時,若一次不能成功,則應跟從其他部隊做第二次、第三次突擊,直至消滅對方。”

軍事家又說。

刀,在此時成爲日軍忠君愛國之“至誠”,獻身殉國之“大節”,“冠絕世界之精華”。

此時的日本軍刀,其作用開始由指揮爲主,漸漸轉變爲實戰爲主。

其構造,也必須不斷改進,以更適合在戰場揮舞、劈斬。

譬如,把閉環護手去除,使單手變雙手。

再如,延長其刀柄,提升其純度,增加其重量等。

上述鼻祖級軍刀三十二式,先後就經過了8次升級改造,從明治到大正再到昭和投降,日本陸軍都在使用。

(32式的)

2、九四式

另一款經典的,是“九四式”。

1934年,昭和天皇發佈263號“陸軍服制”改正敕令,爲陸軍中高級軍官打造新型軍刀。

因爲這一年是日本皇紀的2594年,所以稱九四式軍刀。

1934年的日本,戰爭未大規模爆發,國力尚可,舉國擴張氣氛狂熱,所以選材用料十分考究、精美。

一個細節可窺見一斑——

刀鞘上配有2個鍍金的佩環,用以穿掛刀帶。

這是九四特有的標誌。

刀緒,就是刀把後面那個長穂,根據軍銜的高低,也呈現不同顏色和花紋。

刀鄂別緻,考究,刀鞘末端的石突,系黃銅加身。

然而,所有這些浮華的配置,都是曇花一現。

在侵華戰爭進入中後期後,因爲日本國力的不支,資源匱乏,軍刀的配置一減再減。

最後變成基本無裝飾,只講實用,甚至是軟木製的刀鞘。

所以,鍍金雙環,是九四式的顯著特徵。

(九八式尉官刀)

而之後它的迭代版,九八式和三〇式,遵從的都是實用主義至上。

在刀身、結構、刀裝等方面都進行了微調。

如增加目釘以使更堅固,去除刀鞘上的鍍金和猿手,極簡化處理刀鄂等裝飾。

目釘,就是固定刀柄與刀身的兩個窟窿。

猿手,就是刀柄尾部掛刀緒的那個金屬環。

(兩佩環的九四式)

3、九五式

九四、九八和三〇是一系,都是爲尉、佐、將級軍官打造。

而九五式,是專爲軍曹等下級士官打造的。

經前期實驗,此刀於1935年出爐。

皇紀爲2595年,所以叫九五式軍刀。

它一出籠就以實用性至上,強化斬擊、雙手使用,配防止滑落的閉鎖,無塗裝,等等。

它與中高級系外形非常相似,最大區別是,其手柄上的目釘,是用一螺絲釘代替的,以更節省資源。

這個細微的差別,一般人看不出來。

(95式的極簡風)

你可以一眼看出的是,中後期的九五式,保護刀鞘末端的石突,不再是鐵蹄狀,而是像硬插進去的一塊鐵片。

隨着資源的緊縮,九五式的黃銅刀柄變成了鋁製的,這也是與中高級系的另一差別。

值得說明的是,由於它是爲低級軍曹、伍長、曹長等下級軍官所造,所以也是戰場上最常見、殺人最多的軍刀。

今後,在影視劇中我們看是不是高級日軍,一看刀緒流蘇,二看刀鞘石突,即可一眼看出。

雙色絹絲流蘇,一定是尉級、佐級或將級軍官;

單色皮製的,一定是低級軍官。

刀鞘末端是鐵片型石突的,確定無疑是低等軍官;

馬蹄狀黃銅鏤空套上去的,一定是高級軍官。

三、7個常識讓你成識別真僞的專家

刀是日本的國粹,武士道的濃縮,尚武的精魂。

作爲入門級的冷兵器愛好者,光知道其演變,還不夠的。

關於它的幾個常識你也要知道:

①,刀不同,刀法也不同

白刃戰是日軍一大特點,根據刀具的不同特點,日軍內部編撰的“劍術規範”也不同,整體配合作戰的模式也不盡相同。

②,劍與刀的不同

指揮劍是直的,軍刀是彎的。

劍主要指揮和禮儀用,軍刀是劈斬白刃戰用。

③,軍刀的弧度

軍刀彎,最初是人工錘鍊,鍛造時塗上不同的黏土,導致受熱溫度不同,膨脹係數不同,最終形成日本刀獨特的弧度;

後來兵械廠量產,事前直接按照一定的弧度進行定型,但質量不比人工。

④,刀鋼是關鍵

刀質量的好壞,直接取決於原材料鋼,以及其中所含雜質和稀有元素(如錳)的量。

⑤,高質量的刀

刀鋼燒紅變軟後反覆摺疊,錘擊、摺疊,這樣鍛造出來的刀質量最高,所謂“百鍛鋼”。

這樣淬鍊出來的刀,其刀身上,會由於反覆摺疊捶打,留下水墨狀的金屬肌理,猶如木之年輪,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這樣的軍刀,主要供給陸、海軍高級別的將官使用。

一個刀匠,一個月只能打造10振左右。

⑥,軍刀是公是私?

早期的軍刀是租賃的,士官調整或離職後,要交還軍部;

後來是買的,官方量產,士官自己掏腰包買;

再後來資源緊張,軍方生產不出來,士官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向民間定製。

所以一個常識是,作爲私人用品,日軍的軍刀,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制式要求。

⑦,軍刀的價格

日本軍刀價格,相對其他單兵武器,還是很低廉的。

一把九五式的在1939年,僅32日元。

而如今成了藏品後,價格在五六千元起拍,九四、九八系的更是飆至數萬。

價格高低不說,關鍵是假貨多。

網上一搜,當年的軍刀都如雨後春筍般“被發現”了。

其實,十有八九是“老鄉造”。

看了這些,你對日本軍刀應該有個粗略的認識了。

至少不會像本文開頭說的翁先生一樣,花2000元買個岡村寧次的“真刀”,還以爲是撿了個大便宜。

日本軍刀,作爲一種持久的單兵武器,其產生、生產、演變、迭代,每處細節的變化背後,都有深刻的歷史背景。

從帶護手的西洋式指揮刀,到極簡主義的九五刀,其發展軌跡,一如軍國日本的崛起和沒落。

一把刀上,總能折射這個國家的成敗興衰。

=================

參考文獻:

日本刀考官網;代必全《近代日本軍刀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