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水北調東線未來有望送水進京)

醬油湖變清澈了:南水北調東線未來有望送水進京

醬油湖變清澈了:南水北調東線未來有望送水進京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的源頭: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供圖

東線通水5年來,累計向山東調水30.69億立方米;未來調水線路將北延至京津冀地區。

11月1日傍晚,山東濟南城,黑虎泉邊,聚滿了手提水桶前來取水回家飲用做飯的市民,他們告訴記者,前幾年黑虎泉曾短暫停噴,但很快就復湧。很少有人知道,自2013年以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引長江水和其他水源爲濟南“保泉補源”,至今累計供水1.65億立方米。

記者近日從“南水北調東線通水五週年工程開放日”活動中獲悉,2013年11月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至今年10月,東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入山東30.69億立方米,相當於一個洪澤湖水量、2500個大明湖常年平均蓄水量,惠及3500多萬當地百姓,修復了南四湖、東平湖等數十個自然生態景觀。

南水北調東線後續工程,將在未來把更多南水送入天津、河北雄安、北京等華北地區。據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副總經理胡周漢介紹,目前,東線後續工程補充規劃正在緊張進行中,下一步將按程序審覈報批。

從規劃到實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曾面臨多個難題。未來中國南水北調的這張“水網”如何調度?新京報記者近日走訪了東線工程的數個城市。

“水往高處流”

站在位於江蘇揚州市江都的一座抽水泵站頂層向下望,四個數百米寬的大型抽水泵站一字擺開,四條“長河”連接長江。

這裏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江都水利樞紐,南接長江、北接京杭大運河。東線調引的長江水將從這裏出發,流經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四大湖泊,再分兩路,一路經隧洞穿越黃河,送至魯北,一路經濟平乾渠,到達膠東。

與南水北調中線自流調水不同,東線工程地勢南低北高,總長1467公里的線路中有40米以上的落差。如何做到自下而上遠距離調水?記者瞭解到,關鍵在於東線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泵站羣,從長江至東平湖設13個梯級抽水站,34座泵站,通過這些泵站逐級抬高水位,總揚程即多座泵站的水泵協同調水的揚水高度爲65米。

揚程之高,流量之大,技術難度不言而喻。據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水源公司副總經理馮旭松介紹,東線開工前,國內類似泵站裝置效率一般不足65%,大型貫流泵機組技術和設備主要依賴進口,而東線工程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燈泡貫流泵設計技術,泵的電能轉換率達到了81%,自主研發了3套大型貫流泵裝置、4副水泵葉輪模型,研究成果已授權國內多家水泵企業生產使用,並廣泛應用於國內重大水利工程,彌補了技術短板。目前,東線工程的水泵水力模型以及水泵製造水平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南水的行進路線也並不總是“北上”。每年汛期,南水北調工程還承擔着江蘇北部地區泄洪的重擔,爲此,有些泵站被設計爲“可逆式”泵站,江水既可北上,也可沿長江下游原路線匯入大海。在水向下遊流動的過程中,水泵還可利用反轉動能實現水力發電。

“醬油湖”變清澈了

南水北調東段建設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治污。胡周漢介紹,在南水北調東線建設過程中,沿線各地連續多年開展“治污攻堅戰”,地表水水質達到國家規定的地表水Ⅲ類標準,達標率從2003年的3%提升到正式通水前的100%。“原來沿線一些河湖,特別是山東這邊有‘醬油湖’之稱的南四湖水質很差,治理到現在,已完全能持續穩定達到國家標準。”

據江蘇省南水北調辦建管處調研員問澤杭介紹,在江蘇,治污和調水工程是同步實施的。其中,江蘇段在東線治污總體規劃基礎上,編制並實施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蘇段控制單元治污實施方案》,通過治理沿線數千家工廠轉型甚至關停,並重點實施了尾水導流工程,“過去很多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水基本上就直接進了河道,現在再調回去處理,然後中水回用。”

另一個問題是處理危化品運輸。問澤杭介紹,京杭大運河是交通最繁忙、利用率最高、運轉能力最強的一個河道,按照公共條例危化品通水期間要禁運,與經濟發展有很大矛盾。經過政策規範和廣泛協調,如今通過京杭大運河運輸危險廢物及危險化學品已被禁止,污染危害性貨物運輸也要採取密閉、封蓋、回收等有效防污染措施。

對人工養殖、採砂等影響水質的領域,江蘇段工程也進行了規範。“原來駱馬湖、洪澤湖等採砂非常多,無序開採對整個生態水質影響很大,我們花費了幾代人的努力,現在全面禁採。”問澤杭說,人工養殖也將在近兩年按照工程規劃逐步減少。

此外,有人還曾提出“從長江調水對上游生態會不會造成負面影響”的擔憂。中國水利史研究會理事、京杭大運河專家蔡蕃說,“長江在江蘇的過境流量9000億立方米,日常的流量大概每年1萬多億立方米,而現在從長江引水約在500個流量,不足百分之五。”

不僅如此,沿線的水生態環境還在工程建設後得到極大改善。目前,東線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環境治理核心技術,多座泵站樞紐被評爲全國生態環境綠色工程。

“南水北調水已成爲山東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對有效緩解山東過度依賴黃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意義重大。”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干線公司副總經理高德剛介紹,對山東來說,工程建設的生態效益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改變了南四湖、東平湖無法有效獲得長江水補充的歷史,避免了湖泊乾涸導致的生態災難,小清河補源工程極大改善了河水水質和生態環境,也爲濟南泉水不斷噴湧提供了保障。”

德州市德城縣草屯村村民崔俊臣告訴記者,過去村民們只能喝井水,而普遍是高氟水、苦鹹水,水底有不少白色粉末,味道苦澀不說,時間長了,村民們的牙都是黃的,有人腳後跟也疼。如今家中通上南水後,感覺變化很明顯,“口感軟,也沒有水垢了”。

南水“生財”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化,數十年來,水利工程的建設模式經歷了很大轉變。蔡蕃介紹,中國傳統的水利模式是國家投資,建設完成後交給地方運營,現在是公司運營,要考慮成本、運營、收費等各方面,責任也更明確。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採取了“雙管齊下”模式,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作爲統一管理監督機構,承擔行政協調工作,按照水利部有關會議精神,今後一項重點工作就是要進一步加強監管;而東線建設過程中組建的江蘇水源公司和南水北調山東干線公司,分別爲兩省境內項目法人,擔任運營管理主體。

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水源公司通過市場化運作,經營利潤多年已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2017年實現營收10.3億元、利潤0.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1%和101%。馮旭松說,“企業化運作方式要求南水北調既要維護安全也要考慮優化調度、控制成本、產生效益。”

在水資源調度方面,南水北調執行國家的計劃方針。由於調水量巨大,首先會同有關部門對河道的航運調度進行精細化管理,通過優化調度節省調水成本。馮旭松介紹,“通過湖泊存水淨化後,洪澤湖可以直接調往北方,省掉1/3的成本,在優化調度方面也在創新精簡高效。”同時,在電市場價格比較高的環境下,爭取用自購電,“平均一度電可以省兩分錢”。

安全高效是調水工作最關鍵的一環。如何讓新舊員工在最短時間內形成配合,實現泵站運行管理的規範化操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南水北調東線把頂層設計、組織制度、管理要求等整個運營管理過程全部標準化,同時探索將現代化的技術和調度工程相結合,從而更提前、精準地監控工程的安全問題。

而在未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戰略價值和生態效益也將進一步凸現。胡周漢在東線工程開放日座談會上表示,待東線後續工程建成,調水線路將北延至京津冀地區,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發展等國家戰略。

韓佳鵬 本文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韓佳鵬_NN9841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