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死亡詩社》所講的故事發生於1959年,美國的威爾頓預備學校。這是一所以高升學率和嚴格管理著稱的學校,許多家長滿懷期待地把孩子送到這所學校,希望他們將來考上名牌大學,成爲律師、銀行家、醫生、工程師等社會上層人物。

威爾頓學校嚴肅刻板的教育,壓抑甚至扼殺着學生的天性,學生只能被動地淪爲學校教育下的順從者。基汀老師的到來就像一粒小石子,打破了學生沉悶無趣的學習生活,像一縷清風,給他們帶來了新思想、新觀點、新理念。

《死亡詩社》: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第一節課,他通過浪漫的詩歌和參觀校史樓內的舊合照引導學生珍惜時間,完成自己心中的事業。課堂上講課,他要求學生把課本前面的導言全部撕掉,告訴他們學習自己思考,找尋生活的意義;他引導學生打破傳統思維,學會靈活運用語言,尋找自己心中的聲音;他帶領學生輪流站在講桌上,啓發學生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看待事物;綠茵場上,他激發學生大聲喊出心中所想;他教育學生詩歌要有新意,不落俗套,鼓勵他們解放思想,充分發揮想象力;戶外活動中,他啓發學生要堅持自己的步伐、步調,堅守與衆不同的信仰……

基汀老師既是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無話不談的朋友,還是和藹可親的長者。他的教育迥異於生硬的說教,或動情,或啓發,或引導,或體驗,如春風化雨般自然而然地滋潤着學生。

曾經順從聽話的學生在基汀老師的用心引導下,學會解放自己的天性,衝破牢籠束縛,滿懷激情地去尋找心中所愛,去努力實現火熱的理想和追求。他們甚至反抗學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汀曾於該校學生時代參與過的祕密小組——死亡詩社,在校外很遠的印第安山洞中談詩歌,談人生,談理想。

諾克斯愛上了即將訂婚的女孩,礙於世俗的眼光,他只能遠遠地看着心中的女神,苦惱又備受煎熬,卻壓抑自己不去表白。老師的課對他觸動很大,他勇敢地追求心中所愛,給心儀的女孩打電話,熱血衝動地去女孩的學校送花表白,真誠邀請女孩去看舞臺劇表演,一步步贏得了女孩的芳心,收穫了愛情。

託德曾經是一個內向膽小的乖乖孩,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他雖有作詩,但不敢在衆人面前朗讀,是基汀老師鼓勵他、引導他學會咆哮,找回野性,酣暢淋漓地、行雲流水地抒發胸中詩意。在基汀老師的幫助下,託德終於突破了自我,找回了自信,他的出色表現也讓同學們刮目相看,讚歎不已。

尼爾的父親專橫固執,早已爲他規劃好未來的路,成爲一名受人敬仰的醫生。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但是父母的殷切期望又讓他活得痛苦壓抑。在基汀老師的影響下,他堅定地追求舞臺表演之夢,努力爭取到出演機會。演出大獲成功,好評如潮,尼爾成就感爆棚。看到勢頭不對的父親強迫兒子轉學,粗暴打斷他還未說出口的話。尼爾絕望至極,以死抗爭,年輕的生命還未盛放就已凋零。

尼爾的父親悲痛欲絕,卻不反思自身原因,反而要求學校進行深入調查。學校領導本來就不滿基汀老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便把他當作此次事件的替罪羊,逼迫他離開他所深愛的學生,及他所深愛的教育事業。

基汀老師將要離開的時候,學生們不顧任課老師的嚴厲喝止,紛紛站上課桌,以老師曾經教給他們的這樣一種儀式,表達對老師的支持和敬佩,對老師離開的依戀與不捨,對學校做法的不滿和抵制。基汀老師滿懷感動和傷感地離開了,然而他所播下和用心守護的生命之樹、自由之花已在學生的心中慢慢發芽、成長、綻放!

影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學校古板的四大支柱“傳統、紀律、榮譽、優秀”催生了學生的四大原則“嘲弄、恐怖、頹廢、排泄”,其他教師循規蹈矩的教育方式襯托出了基廷老師的特立獨行與對傳統權威的挑戰,學生由影片一開始的馴服安分到之後的張揚個性、勇於追夢,這些對比讓影片的衝突明顯化、激烈化,增添了影片的張力和震撼力,從而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