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滄東埔村村民陳順德早年曾在東埔電影院兼職做提片員,每兩天他就要騎自行車跑近40公里,到廈門市電影公司換取電影膠片,十年裏從不間斷。陳順德至今還記得他從電影公司取到東埔電影院播放的第一部電影是《冰山上的來客》,第一場電影放映時,能容納600人的東埔電影院迎來了500多位觀衆。

陳順德介紹如何操作放映機。

陳順德整理電影膠片。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王曉萍)海滄東埔村陳順德當過十年電影院提片員,讓衆多觀衆看上新的電影

在電視機還未普及的年代,上電影院看電影是許多人鍾愛的娛樂。以前的電影院,不僅需要放映員放電影,還需要一名提片員往返於電影院和電影公司之間換電影膠片。海滄東埔村村民陳順德早年曾在東埔電影院兼職做提片員,每兩天他就要騎自行車跑近40公里,到廈門市電影公司換取電影膠片,十年裏從不間斷。

凌晨三四點騎車去換片

位於東埔村內的樹德堂曾是東埔電影院所在位置。那裏早年建有一座有兩層觀衆席的多功能禮堂。1975年,禮堂正式化身爲東埔電影院,對外售票放映電影。時年36歲的陳順德在東埔大隊擔任宣傳委員一職,因其曾在外打工,對路況較爲熟悉,大隊便把提片員的重任交給了他。

當時電影院放映的電影每兩天更新一部。打那時起,陳順德每兩天就要起個大早去廈門市電影公司換電影膠片。凌晨三四點,天仍黑漆漆的,他就要打着手電筒,騎自行車往電影公司趕。“早晨最遲4點,早的話3點半就要出發了。”陳順德告訴記者,廈門市電影公司位於現在的思明區,他騎車到電影公司得花四五個小時。當時廈門所有電影院都要到市電影公司換膠片,他要趕在早晨8點前抵達,否則別人把膠片都換完了,他就拿不到了。

當時廈門正處在開發建設階段,前往電影公司的路,塵土飛揚、顛簸不堪,路況十分複雜。有一次趕上臺風天氣,陳順德仍冒着風雨出門,半路上有棵桉樹被風吹倒,險些砸到他。

即便路途艱難,他仍騎着自行車,風雨無阻地往返了十年,爲觀衆們送上千餘部影片。“我就是負責宣傳工作的,讓大家看上新的電影也是我的本職工作,是爲人民服務。”重溫那十年兼職提片員的經歷,陳順德說十分感慨。

電影院歇業宣傳不停歇

陳順德至今還記得他從電影公司取到東埔電影院播放的第一部電影是《冰山上的來客》,第一場電影放映時,能容納600人的東埔電影院迎來了500多位觀衆。當時,普通電影票價1.2角、寬銀幕電影票價1.7角,作爲電影院的提片員,免費看電影是他惟一的“特權”。“我也愛看電影,愛看古裝片。”陳順德笑着說。

當時,一部電影時長大多在2小時到2.5小時。這一時長概念,到了陳順德這裏就“換算”成需要領取的膠片數量。“時間長點的影片,得拿8盤的膠片,短的就拿6盤。”陳順德介紹,膠片一般拿圓形鐵盒裝着,他領取膠片後就裝進四方形的鐵箱運回去。

東埔電影院是東孚一帶較早的一批電影院,曾吸引漳州、龍海等地的人前來觀影,比較受歡迎的影片一天要放映五六場,有時觀衆太多,得賣站票才能滿足遠方來客的觀影需求。回憶起東埔電影院繁榮的時光,陳順德很自豪。

直到20世紀80年代,電視機開始在農村普及,電影觀衆逐漸流失。1985年,東埔電影院正式歇業,陳順德結束了提片員的工作,但是宣傳工作一直沒停下。以前,他負責管理村裏廣播站的設備,如今他在東埔村老人協會負責文體工作,不僅常常組織村裏的老人開展文體活動,還經常向老人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陳順德還會作詞,通過歌仔戲的形式向村民宣傳行善、盡孝等樸實的道理。“大家信任我,讓我繼續做宣傳工作,那我就多想點新形式,做好這份工作。”陳順德說。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