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温哥华冬奥会双人自由滑对庞清佟健的《追梦无悔》解说,是陈滢职业生涯最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之一。温哥华冬奥会,让很多人迷恋上陈滢的解说。

在92年荣膺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影片《闻香识女人》中,

双目失明的退伍军人史法兰中校嗅觉灵敏,

能够通过香水味辨别出对方的身高、

发色与眼睛的颜色。

奥斯卡经典《闻香识女人》

28年后,央视体育解说陈滢则拥有另一种魔力——

让电视观众“闻声识女人”。

而2018年平昌冬奥会对羽生结弦的解说词,更让中日网友赞她是“被解说耽误的诗人。”

原来,在她质感十足的声音加持下,比赛解说也能成为一件艺术品。

最满意的一场追梦解说

温哥华冬奥会双人自由滑对庞清佟健的《追梦无悔》解说,是陈滢职业生涯最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之一。

“对抗无法匹敌的对手,承受难以承受的悲痛,去往勇者亦畏惧之地;

不管多么绝望,不管多么遥远,毫不犹豫地为梦想而战;

为了这光荣的使命,即使向地狱进发也毫不退缩;

无所畏惧,带着伤疤的人;

将战斗到最后,直到摘取梦想中的那颗星。”

花滑赛场工作中的陈滢

庞清/佟健的自由滑曲目,是由音乐剧《梦幻骑士堂吉诃德》中《难以实现的梦》改编的。

庞清/佟健将这个表演命名为《追梦无悔》。

在接受新浪体育采访时,陈滢回忆了10年前的创作过程。

“翻译是门艺术,不是直译,要符合中文朗读的平仄押韵。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徐志摩翻译成‘翡冷翠’,唯美高雅,这才叫翻译的最高境界,只有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才能看得懂。而解说词又必须配合直播慢动作回放的画面,才能展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陈滢认为,只有当抒发情感与画面相匹配时,产生的艺术效果才能达到巅峰。

在时尚感颇强的花滑界,解说台上颜值不能少

“我解说到‘即使是向地狱进发也毫不畏惧’时,配合的慢动作画面正好是佟健单手托举庞清,那个场景就像董存瑞炸碉堡一样悲壮。声画结合产生的感染力就无比震撼。”

每场直播前,陈滢都会做大量的案头功课,温哥华冬奥会她准备了足有三盒A4纸的材料。但解说不是只讲究功课做得多,一味念资料只会让解说变得没有灵魂。

“解说是一份永远都有遗憾的工作。无论你赛前做了多少功课,做了多少案头准备,直播时你永远都是处于即兴创作状态,你要根据比赛的进程来决定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而不是埋头念你的那些准备稿件,如果你这么做,观众一听就能听出来。”

她在每一位/组选手完成表演后用极具感染力的嗓音抒情达意,独特的嗓音成为了她的标签。

在温哥华冬奥会中,陈滢的精彩解说不止是《追梦无悔》,“其实申雪/赵宏博的短节目《渴望永生》我也把歌词翻译成散文诗,因为网上能搜到的不多,那段解说我觉得也很经典。”

普鲁申科在温哥华无缘蝉联桂冠,这位迟暮英雄用精彩激昂的演绎打动了陈滢,成就了她的又一次即兴创作。

普鲁申科的最后一舞被陈滢完美演绎

“男子单人滑最后的‘贵族’,无冕之王普鲁申科,至今他已经在赛场上完成了超过100个四周跳。他曾说:我不可能永远赢得比赛,但是我需要用比赛来追忆我年轻时的青春激昂。”

陈滢的翻译,让普鲁申科的谢幕演出上升到另一种境界。当失利被赋予特殊情怀,落下的泪水也是璀璨夺目的。

为何能恰到好处地升华选手的演绎?她将自己在解说中的创意想法定义为“导演意识”。

“这场比赛会是什么样的剧情?悲剧喜剧悬疑片?你要事先做好预判。每个选手的节目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内容?你要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你要知道。然后根据这些做判断,确定你需要准备哪些内容。”

“拍电影要有剧本,拍纪录片也要有大纲,帮助你整理思路,明白主脉络是什么,不是想到哪拍到哪。”

温哥华冬奥会,让很多人迷恋上陈滢的解说。这是她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

她浅笑摇头否认,“主要是因为那场比赛中国花滑创造了历史,拿到1金1银,因此格外引人注目。但实际上我在很多场比赛中都会有感而发即兴创作,当中不乏精品。如果问我最满意的解说是哪场,我很难给出答案——也许是温哥华冬奥会、索契冬奥会、平昌冬奥会?我的解说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我始终认为下一场会更精彩。”

央视独一无二的解说风格

没有一个人会否认陈滢解说有自己的风格。

除了解说的内容之外,她在解说时的音色、语调,甚至是本身嗓音所带有的磁性,在央视体育的解说员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平昌冬奥会中,陈滢在羽生结弦的节目完成后发出感慨,成为经典版本:

陈滢的声音在观众的掌声中缓缓逸出,似是带着笑意开场,“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索契冬奥会冠军在平昌周期面对着四周小将们的挑战,他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她加重了语气,突出了羽生结弦的刚毅顽强,“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声回应:我就是风暴。”

她突然停顿,随后猛然提升音量,“羽生结弦,一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选手。”再停顿,节奏感分明,“他取得今天的成就,值得现场观众对他给予的全体起立鼓掌的回馈。”

对平昌冬奥羽生的解说也是陈滢的代表作

陈滢透露,在大学毕业前,她从未意识到自己声线的特别之处,“我一直认为自己在舞蹈方面更擅长。我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进修时,也没有人说我的声音有什么特别。也许大家都是端着一样的播音腔念稿子,也听不出什么区别来。”

反倒是进入职场、确定工作内容后,她意外地提炼出优势,而这个过程也造就了后来的“陈滢式解说”。

“进了央视体育,最开始的工作就是听译英语解说并配音,这是个让我有很大发挥空间的工作。我更喜欢用译制片的配音方式增强代入感。这种风格至今还会偶尔出现在我的解说中。当我正式开始解说花滑、体操后,尤其是花滑,因为配乐大多是歌剧芭蕾舞剧古典音乐等高雅音乐形式,所以我更喜欢用唱美声的声音状态来解说,也就是华美高雅的音质。”

她的解说普遍得到了网友的认可与喜爱。曾有网友点评道:“声音与花滑这个项目符合,听着舒服;时常查资料,了解网友喜好与看法,紧跟时代潮流;时常作诗,讲解不枯燥,善于调节气氛。”

很多观众说陈滢的声音有种特殊的磁性,甚至有人说类似于ASMR。

陈滢解释道:“我的嗓音是天然的,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何从话筒里传出来的声音和我平时说话有这么明显的区别。”

温婉怡人or犀利冷静

陈滢的解说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给予花滑的风格更多是温婉怡人,但对同样的打分项目体操,却是犀利冷静。

陈滢把自己逼成技术专家

曾有记者好奇陈滢的专业性如何练就,“作为非运动员出身,为何她在解说时对技术动作了如指掌?”

陈滢解释道:“我刚进央视体育时被分配到的导演组就是做打分类艺术类竞技项目的,花滑体操艺体体育舞蹈等等。因为我在初中和高中时都练过民族舞蹈,所以对这些项目上手很快,动作一看就懂,属于天赋型选手。”

“但民族舞与体操花滑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是裁判规则。所以,我一方面是通过翻译国外解说,另一方面是自学裁判规则,通过反复的看录像带辨别动作。最开始时,一期50分钟的体操录像配解说,我会在配音室里配8个小时,拿着规则一帧一帧地看比赛录像认动作。”

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陈滢搭档体操解说的是奥运会冠军李小鹏,他赞道:“难度分,你算得比我都准。”

不是裙装也要立个领子

2019年体操世锦赛,陈滢与奥运会冠军、现国际裁判杨威一起合作解说,后者惊叹于陈滢的解说专业能力,更笑言其“男女通吃。”

与在解说花样滑冰时风格完全不同,陈滢在体操领域个性鲜明,敢于直接表达对动作完成质量的观点,甚至敢于“挑战”裁判的权威,质疑裁判的打分。

她对结果的预判也往往很准确。去年,唐茜靖在世锦赛女子全能比赛中拿到亚军,成为名副其实的“黑马”。

陈滢的解说从雾里看花样的憧憬,到怕惊扰蝴蝶飞走似的谨慎,再到前景明朗时的确信,一整场比赛解说层次分明,观众在欣喜唐茜靖意外夺牌的同时,也享受着她的解说盛宴。

陈滢对唐茜婧夺牌的解说很有层次感

唐茜靖在资格赛中名列第21,在决赛前24小时临危受命、顶替刘婷婷。陈滢的情绪受到她精彩表现的感染,结语,激情洋溢地说道:“唐茜靖,我想对她说,她在逆境中勇敢,追寻希望,不放弃信念、使命与滚烫。”

有网友评价陈滢的这场解说是——“前面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后面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花滑与体操,哪个项目的解说更贴合她本人的性格呢?她莞尔一笑,“我的解说风格其实挺多变的。我会根据节目情绪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状态来解说,类似于一个好的演员必须要做到一人千面。我本人的性格其实在解说体操的时候更能体现。”

解说也是一门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

陈滢喜静,工作之余甚少出门。很“宅”。

但只要出国出差,她便爱去一个地方。

她朋友圈的封面照片是一幅油画,是18世纪中叶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科-瓜尔迪创作的《威尼斯大运河》。

逛美术馆,一种动静之间的高级享受

陈滢喜欢西方油画,“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发现有绘画天赋,中考的时候老师建议我今后往美术院校发展,但家长希望我把艺术当兴趣,就没接着画。”

兴趣延续着,天赋不会被生活亏待,虽然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之后进修了播音,但她没想到后来的工作还是与美术有关联,“工作后出国转播花滑和体操机会很多,这两个项目都是起源于欧洲。都需要有极高的审美鉴赏能力。”

了解艺术的途径就是去欣赏,“我去每个国家出差都会去那里著名的画廊看油画,这幅画是我在意大利米兰出差时看到的,虽然算不上世界名画,但我很喜欢。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这些画藏丰富的国家,每次出差美术馆是我必去的地方。”

当被问及“最后悔哪一场解说”时,她也用了一种艺术的方式予以解答:“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解说员会认为自己某场解说是完美无缺的,艺术本身就带着遗憾的属性,而这种遗憾可以产生美。”

别说话,先看眼睛

陈滢的朋友圈极少发自拍,更多是西方音乐与各类深度文章的分享。

“关于我的朋友圈,我对历史、军事、政治、音乐与美术比较感兴趣,所以看到好的文章很希望和大家分享。不过说到兴趣的话,排第一的实际是电影。尤其是进入央视从事艺术类竞技解说后。”

“电影是最综合的艺术形式,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与历史等,我每年会看200多部电影。现在网络发达,我可以找到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影片,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艺术类竞技解说积累的过程。”

她把对艺术的理解也运用到工作的其他领域上。在担任龙舟比赛主持人时,陈滢会根据不同比赛地点的风俗人情选择不同的民族服装。

“我是一个做什么都要追求极致的人,喜欢创新,喜欢把节目做出文化内涵,不喜欢只是单调地介绍纯竞技体育的内容,而且龙舟大赛几乎是体育频道唯一一个由主持人自己撰稿的节目。我在撰稿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人文历史内容。”

体育频道内部春晚需要双面燕洵《丽人行》节目

穿上不同民族服饰,陈滢的形象又为之一变,“这些服装是大胆尝试的,特别是黎族、傣族服装。不过因为我去跳过民族舞,这提升了我在穿上民族服装后的气质,感觉穿着并不突兀。”

这里的BGM必须是《甜蜜蜜》

当花滑、体操、艺术体操与龙舟的央视直播都已刻上自己的印记后,当观众已经将这些项目与陈滢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时,她是否会选择在未来尝试新的领域呢?

她选择坚守,“我是天蝎座,这个星座最大的特点就是专注执着。如果问我想客串解说其他什么项目,我的回答是不客串,救场除外。”

即便已经得到了认可,但陈滢仍认为自己还可以精益求精,“微观来说,世锦赛一般需要准备一个星期,奥运会准备一个月。宏观来说,想成为优秀的解说,你要准备一辈子。”

她的下一次经典之作会是何时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