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中國電影市場迎來了全年度最密集的進口大片上映時段。從月初到月末,砸重金進行宣發的《胡桃夾子和四個王國》《流浪貓鮑勃》《颶風奇劫》《毒液》《神奇動物》等影片不僅在全國組織了不下於百場的觀影團觀影,更是包下了各大影院每週末高達50%的排片率。點開任意一個購票平臺,以上影片的排片場次,排片時段幾乎霸屏。再加上媒體、自媒體鋪天蓋地的炒作宣傳,於是,進口大片在本月勢頭大好,一派高歌猛進之相。

反觀即將在11月16日上映的國產小成本影片《鎖》,又有幾位國人知道?在進口大片令人眼花繚亂的宣傳之下,這部由編劇王海寧先生耗時四年之久,多次與影片原型人物面對面採訪溝通後六改其稿,並且賣掉房子籌集資金拍攝的影片,似乎真如影迷所說:成了炮灰……

電影是一個資本狂歡的市場,大製作的影片,基本都會有更大的收成。市場不在乎情懷,影院經理看重的是卡斯陣容,看重的是宣發團隊是否砸重金公關。國產+小成本的字眼,又用什麼去打開影院排片的黃金之門?可是沒有排片,又如何讓更多國人去了解國產電影的努力與成長?又如何用票房打動投資人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國產電影上?這原本就是一個矛盾的命題。

回顧去年拍攝《鎖》的整個過程,至今讓我記憶尤新。這份深刻的記憶或許拜當時40度以上高溫所賜。2017年7月-8月,全國溫度創歷史新高,做爲一個初入影視圈的小導演,我們的處女作與當時的溫度一樣,進行的如火如荼。王海寧先生做爲本影片的編劇、製片人以及項目主控,帶着我們這幫滿懷夢想的傻子們奔走在臨潼區的田間地頭、街道社區、醫院廠房……我們在烈日的炙烤下勞作、思考、爭吵、歡笑。我想我永遠都不會忘記胖導在轉場間隙累到坐在椅子上睡着的情景;不會忘記王海寧先生做爲製片人,原本可以坐在空調房裏,卻也陪整個團隊奮戰在第一線、不斷鼓舞士氣的樣子;不會忘記攝影師羅公永遠汗溼的衣背;不會忘記主演張燕妮在家暴戲中被撞出大包的前額和後腦勺;更不會忘記臨潼區支持影片拍攝的單位和參與演出的羣衆們……沒有你們所有人的努力付出,也不會有《鎖》的誕生,《鎖》,是經你們之手接生出來的,在此,我要爲你們深深的鞠上一躬。

可是做爲這個孩子的母親,此時此刻,我卻感到深深的無力,甚至於後悔。如果我的錢更多一點,或許我可以讓我的孩子成長的更好。我知道,她是一個有分寸、有內涵的好孩子,可是她卻在11月的洪流中即將夭折。然而,Who cares?誰知道在這個進口大片橫行的月份,還有這樣一部講述中國底層小人物的掙扎與困頓、迷茫與自我救贖的好故事?或許,我們都不願意在影片中看到真實的自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活着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我們寧願在娛樂狂歡中麻痹自己,讓自己暫時忘記生活強加給我們的疼痛。

不過,情況還不算太壞,在整個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我們組織了兩場有限的提前觀影活動,影迷們在看過影片之後帶着驚喜之情奔走相告,甚至自發寫出了很多走心的長影評。作爲一個高齡產子的老母親,我悲傷的心情得到了一絲安慰。

那麼,看到這篇自白的您,要不要嚐嚐這部國產小成本影片的味道呢?請在評論中告訴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