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有關部門下發了《國產電影復映暫行規定》,規定將於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通知指出,復映影片是指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或公映許可,距首次公映結束超過兩年再次進行發行放映的國產電影。復映影片應控制放映規模,全部放映範圍不超過2500個影廳,每家影院放映單部復映影片的影廳不超過1個。

很多媒體報道了這一消息,但是恐怕沒有完全抓住其中的要點,更沒有充分預計到這一《規定》對市場帶來的潛在影響。

“復映”這個詞看着有點陌生,但是它就是行業常說的“重映”。如果你在網上搜索復映可能並不會發現太多內容,但是一搜“重映”,就可以發現大量熟悉的名字。

比如去年11月重映的《英雄本色》,比如2014年重映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還比如接下來12月要重映的《龍貓》,等等。

當然這一《規定》中最被忽視的一個關鍵詞其實是“國產電影”四個字,什麼意思?這樣的界定直接將引進片排除在外,《龍貓》或者《泰坦尼克號》要是再次上映,應該就不屬於管理範圍內。

所以,這樣的規定出臺,基本將使得那些專攻國產電影重映的公司不得不將眼光投向海外。

除此之外,該《規定》還在影廳放映,放映許可,以及版權保護等方面做出規定,對於接下來想要重新回爐賺取票房的國產老片來說,是時侯改弦更張了。

顯然這一門生意動到了一些正常放映的電影的“蛋糕”,而且背後的利益分配和批准流程等環節一定出了相應的問題,這才引來監管單位一紙紅頭文件,要求下個月馬上開始“重新整頓”。

重映也好,復映也罷,究竟賺不賺錢?

最近幾年,衆所周知,國產電影的重映越來越多,尤其是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居多。目前國產電影重映的最高票房是2017年4月13日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票房爲1.78億。

如果光看這1.78億票房,一定認爲重映是一門絕對賺錢,空手套白狼一樣的好買賣,但其實現實卻不一定都是這麼樂觀。別說現在新的《規定》出臺,就算是在《規定》之前,重映的電影也不一定就能撈到多少好。

就在上個月初,“國師”張藝謀的《影》還沒有偃旗息鼓的同時,他過去的輝煌之作竟然在院線再次重現。時隔三十年,《紅高粱》經過原底標準拷貝,2K高清修復,杜比全影聲製作,通過大熒幕方式和影迷們再次見面。

截止到11月2日,《紅高粱》重映了13天,票房也不過就78萬,平均統計起來一天在全國能夠放300場,但是每個場次觀衆寥寥無幾。按照普通票房的標準來看已經徹底撲街,而且在經典重映的影片中也算是最後一名,和《大話西遊》恰好是正反兩極。

《紅高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拿它放到新出臺的《規定》來看,有些地方符合規定,但有些地方顯然就跟不上節奏了。

《紅高粱》是1988年的作品,到今年30年,按照《新規》,“距首次公映結束超過兩年再次進行發行放映的國產電影”就屬於典型“復映”影片,所以按道理《紅高粱》是需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報電影第一齣品單位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影主管部門重審,重審意見及放映安排報國家電影局。”

這就意味着,以前公映過的國產電影,只要有公映許可證,一般重映完全由片方主導,且不需要進行再次內容審查和再次發放公映許可證,而新的規定出臺以後,“復映的影片必須進行內容重審和重新發放公映許可證。” 所以儘管《紅高粱》這部影片人盡皆知,大概什麼內容大家都知道,可是還是需要“重審”,需要“重新發放公映”。

不過,《規定》的有效起始日期是12月1日,所以《紅高粱》算是繞過了一道坎,可以既往不咎。

同時,《規定》還指出:“爲了維護電影創作積極性和市場秩序,復映影片應控制放映規模,全部放映範圍不超過2500個影廳,每家影院放映單部復映影片的影廳不超過1個。”

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爲重映影片的放映空間會直接壓縮到其他影片正常的排片,如果不加限制,影院經理一看形勢不對,馬上可以把影廳全都排給經典老片,新片在一旁就只能叫苦連天了。

好在《紅高粱》這樣的案例並不受到這一條款的限制,因爲它的重映只在數量很少的藝術院線,基本都侷限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旗下的200家加盟院線上映,如果算上其他參與放映的藝術院線,總計不超過350家,輻射範圍遠不如正常上映的影片,而且不會超過“2500個影廳”的放映需求——所以今後藝術院線聯盟想要再次重映類似的影片的話,在放映廳數量這個環節上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

《紅高粱》只有78萬票房,多數的重映影片其實票房都不會太好,比如《戰狼2》9月重映票房竟然只有一天5萬,幾乎比去年正常上映時每日一個億的水平縮水2000倍!拋開這些特殊情況,就算是正常大規模排片的重映影片,票房上也都有很大的瓶頸。

6月26日,張國榮主演的電影《阿飛正傳》又一次在影院上線開映,首日票房只有324萬,最終票房沒有過千萬。重映的票房看似不佳,但是對照《紅高粱》的34萬,可謂已經好了太多。

其實張國榮算是近兩年經典重映的著名標籤。去年9月中旬,就在《蜘蛛俠:英雄歸來》上映同一天,張國榮、陳百強、鍾保羅的經典老片《失業生》也一起重映,首日僅100多萬元的票房,該片上映5天拿到516萬票房,排片佔比在3.2%。這個成績當時看起來非常慘淡,但是對於張國榮系列老片來說,還算中規中矩。

過了兩個月之後,張國榮主演的另一部經典香港動作電影《英雄本色》再次上映,上映時口碑如潮,畢竟是港片的經典,而且還有現代版丁晟的《英雄本色》交相輝映,貓眼評分一度上看9.4分,最終票房是3200多萬。

最早上映的張國榮經典是2009年重映的《東邪西毒終極版》,彼時片方在宣傳上以“紀念張國榮”吸引了影迷關注,可謂是首創舉措。公開數據顯示,影片最終取得了2500萬元左右的票房,這在2009年算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張國榮主演的另外兩部大作《倩女幽魂》和《緣分》也曾經重映,總票房則分別爲280萬元和610萬元左右。

從一個關鍵詞“張國榮”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經典片重映在中國其實是一個頗爲成型的市場,這個市場的規模不大,但是總能有個幾百萬到幾千萬的票房,比之不少上映一日遊票房撲街的新片已經好了太多。

除了票房之外,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重映影片來說,無論是3D重製,或者高清重製,拷貝翻新,其實普遍需要付出較高的技術費用,有時候3D重製的成本比起拍一部新片的成本都要高,甚至可以高達1億以上。

所以,重映並不是一門“空手套白狼”的生意,算上重製的費用,外加必須的宣發營銷費用,票房的好壞對於片方來說有直接的壓力。對於經典影片來說,背後的製作成本和發行成本並不會低,票房的壓力也並不比很多新片小。

《新規》一出,無疑將導致一些原本計劃重映國產老片的商家又多了一層壓力,本來在成本上就不算輕鬆的他們,大概率將會開始重新審視既有的商業模式,很多重回影院的國產老片可能將不得不“另做打算”。

國外經典不受限,難道“專治”的是港片?

就在上週,喜歡日本經典動漫系列的觀衆有了福音,因爲宮崎駿的經典作品《龍貓》正式確定將於2018年12月14日在國內公映,上映的影片是由吉卜力工作室進行數碼修復與重製的高清版本,有日語原聲和譯製配音兩版同時上映。

作爲一部日本片,《龍貓》可算是有福,一來不需要受到影廳的限制,一天在不同的廳放映多場也沒問題,二來也不用管自己是十年前還是二十年前的影片,放映一概沒問題。

《國產電影復映暫行規定》的前四個字就是赫然的“國產電影”,這讓海外電影的重映算是暫時逃過了一劫。

從歷史來看,最成功的重映經典票房記錄就是由海外大片創造的,2012年3D重映的《泰坦尼克號》一經上映,立刻引發轟動,票房達到了9.48億之多,成爲當年票房最佳作品之一,完全不亞於現在任何一部好萊塢新作。前面說到國產電影票房重映之最是周星馳最經典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2014年上了一次,2017年又再次以2k高清轉制第二次重映,而且影片加了新的12分鐘內容,最終累計收穫了1.78億票房,但是與《泰坦尼克號》相比也只有五分之一的票房體量。

《大話西遊》能夠在國產重映片中稱王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爲如果翻看過往多年的重映歷史,港片在其中佔到了相當比例,而且基本走得就是大規模放映,多年前的“冷飯重新熱炒”。

掐指一算,幾乎過去多年重映最多的就是香港影片,累計已經超過了10部以上,幾乎每一部都是大規模重映,與同檔期正常上映的影片競爭市場,票房結果從幾百萬,幾千萬再到上億都有。

《新規》一出,最受影響的恐怕不是內地影片,因爲中國電影市場從2014年開始異軍突起,票房最火的影片幾乎都是在這幾年出來的,所以重映的空間有限,對於觀衆的號召力也有限;而港片綿延流傳30年,無數經典影片在內地備受歡迎,張國榮,梁朝偉,張曼玉這樣的明星也時常能串起很多懷舊情節,所以《重映新規》最大的影響將發生在無數耳熟能詳的經典港片身上。

對於過去幾年以引進老式港片來重映賺錢的商家這次真的是遇上了麻煩,成本原就水漲船高,外加監管又來調控,未來的“錢途”真是令人擔憂。

當然,我們也必須直面一個事實,那就是老片重映本身是一個非常積極而又正常的現象,尤其是在成熟發達的北美市場。比如經典愛情片《西雅圖夜未眠》12月要在北美重映,又加上今年是漫威十週年,所以過去多部漫威大片也於今年在北美反覆重映。

熟悉北美電影行業的人也知道,除了力推的各大票房大片,各大製片廠幾乎每年也都會固定重新放映幾部自家作品中的老牌力作來重溫經典。

所以,對於中國電影來說,如果未來能夠有越來越多的老電影回爐重放,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恰恰能說明中國電影的積累以及觀影人羣的培養上了一個層次——經典多了,觀衆有需求就會去影院重溫,這並沒有什麼毛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