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曾是不起眼的小青年,從各自故土出發,踏入同一條時代的江河。改革開放40週年獻禮劇,由上海廣播電視臺、正午陽光影業、SMG尚世影業出品的電視劇《大江大河》日前定檔,將於12月10日在東方衛視首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開啓了一條令世人矚目的道路。近40年來,在波瀾壯闊的改革浪潮中不斷前進的,既是時代的巨輪,也有個人的腳步。《大江大河》即從三個主人公的人生經歷切入,看看這一條條各自奮進的小溪流,是如何最終百川歸海,匯入了上海這片改革開放的前沿熱土,成爲上海蓬勃發展的中堅力量;看看上海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又是如何成就了今天“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

帶着記憶烙印的名詞成爲主人公成長的見證

電視劇《大江大河》改編自作家阿耐的小說《大江東去》,由袁克平、唐堯編劇,孔笙、黃偉執導,侯鴻亮擔任製片人。此次與觀衆見面的第一部故事,聚焦1978年到1989年改革開放初期。在並不久遠的那段歲月,國營、集體、個人三種不同的經濟形態中,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等年輕人在變革裏不斷探索、突圍。

王凱飾演的宋運輝由高考改變了一生,楊爍飾演的雷東寶在鄉村改革裏幾經沉浮,董子健飾演的楊巡則以個體戶身份摸爬滾打。一路上,包產到戶、萬元戶、國企轉制、票證、承包責任制等帶着記憶烙印的名詞,都是劇中人步步成長的見證。隨劇情推移,除了最初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幾種身份外,個體戶、企業主、海歸等鮮明的時代面孔也將一一亮相。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有無限迷人之處,個人夢想與時代風雲熱烈輝映,必屬其一。此前發佈的第一版片花激盪出了觀衆不少共鳴。綠皮火車、老土房、二八自行車等充滿記憶點的物件讓人感慨40年只一瞬;“我會好好地爲了這個家掙一個前途”“只有挺住了纔有好日子過”“憑本事喫飯”等接地氣的臺詞也勾起了濃郁的往日情懷。

第二版片花裏,出身平凡的宋運輝、雷東寶、楊巡憑藉改革開放東風,分別拼搏成爲國企技術員、全村致富領頭人、投奔商海創業者,他們未曾在大變革的浪潮與新事物的衝擊中動搖信念,而是勇敢逐夢、矢志前行。

用人物命運變遷勾勒時代史詩

去年12月18日,該劇在上海舉行了啓動儀式。此後,劇組輾轉馬鞍山、涇縣、南京、北京、上海、盱眙、蕪湖等地取景,共經歷四個多月的拍攝期。今年10月,戛納秋季電視節開幕,中國首次以主賓國身份亮相,《大江大河》作爲重點推介項目亮相盛會,受到了海內外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從2011年讀完小說,到2014年終於得到改編版權,再到如今播出在即,製片人侯鴻亮有一條始終未變的創作感悟:“改革開放開創了一段特別偉大的歷史,我們國家的命運在改變,人民的命運在改變。從阿耐到我們,所有創作都是基於真實的有感而發,都是我們作爲改革開放的同行人,對於這個時代最深切的感同身受。”他尤其希望,年輕的觀衆能從父輩的青春畫面,得到屬於自己的青春力量。

第一部《大江大河》透過幾個小人物的奮鬥歷程和人物命運轉變,向觀衆全景展現了改革開放時期上海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時代全貌,試圖勾勒出一部上海的時代史詩。第二部也已投入了劇本創作。續作將把重點視線移向1990年以後,呈現更豐富的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的發展面貌。

立於時代潮頭的上海,有沒有一部大開大合、能反映改革開放史詩的作品與之匹配?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上海,能不能拿出一部廣受觀衆歡迎的電視劇作品,來彰顯這座城市“開放、創新、包容”的品格?12月10日起,見分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