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鉤沉 | 執掌晚清海關的英國人:曾預測中國崛起 一生譭譽參半

英媒稱,羅伯特·赫德在19歲之年漂洋過海赴香港,當時他對中國的語言文字,以至於外交,都是一無所知。到了十九世紀末,這位祖籍北愛爾蘭波塔當的人物被視爲“中國最重要的西人”,還通過建設海關、海軍、燈塔與郵政網絡,推動中國現代化。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1月14日報道,英國國家體育彩票發行公司通過文物遺產彩票基金出資1萬英鎊,用於克雷加文歷史學會與波塔當赫德爵士紀念小學開展的一項合作計劃。該計劃不但希望小學生能認識這位對清朝以至於近代中國影響深遠的人物,也希望他們能探索現代中國人文。

赫德歷史教育項目致力於讓小學生了解赫德在華時代的文化歷史。

來自該學會的大衛·韋爾形容赫德是一位熱愛中國的傳奇人物,而這看在當時大英帝國官員眼裏,也許顯得標新立異。

“他在三年內學會了中文,能流利讀寫。在義和團運動期間他曾寫下一本書,當中顯露他同情團民之情,並預測中國將崛起成現代強國。”

赫德

“他很清楚中國將走向何方。”

報道稱,赫德1835年生於波塔當一箇中產家庭。他的童年在當地度過,其後移居利斯本,繼而到貝爾法斯特入讀剛創校的女王學院,也就是今天的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

年僅19歲的赫德後來受聘於大英駐華使團,踏足當時被英國統治的香港,然後輾轉派駐寧波、廣州。清朝朝廷很快就發現了他的才幹。

資料圖片:清末時的香港(蓋帝圖像)

他就此改爲服務清政府,官拜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在任45年。

在此期間,他成爲推動中國現代化的一股力量,協助籌辦郵政體系、建設導航燈塔、組織北洋水師,還有建設氣象站等。

蔡維屏博士是倫敦大學皇家霍洛韋學院歷史學系高級講師,專門研究當代中國歷史。她正在撰寫有關赫德的著作,認爲赫德有別於該時期諸多帝國主義官僚,對中國有真誠的興趣。

英國《名利場》雜誌於1894年刊登了這幅赫德身穿漢服的畫像。(圖中“江海關”呈倒置,但確實爲畫作正面。)

“駐華英國外交官很多時候無法理解他爲何會如此維護中國人的利益,甚至有人視他爲叛國者。近年學術界開始聚焦於他跟英國使團的爭執。”

“而在同一時間,中國人有興趣知道他都怎樣維護中國人的利益。”

赫德在中國的知名度頗高,但世人對他褒貶不一。

韋爾說:“赫德在中國期間,中國整整100年受到外國列強侵略。他被視爲來到中國,對中國人頤指氣使的洋人。”

資料圖片:1901年9月7日,八國與清政府代表於京師西班牙公使館內簽署《辛丑條約》,赫德參與了和約談判。

“然而,(中國)學者如今不再只視他爲邪魔外道,開始認真對待他的功績。”

蔡維屏博士認同中國社會對赫德的觀感近年發生了變化。

“越來越多對現代中國史有興趣的史學家與普羅大衆開始認同赫德對中國的貢獻,用更客觀的角度看待他爲中國所做的一切。”

編輯 | 王恩泰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