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有人認爲應該集中兵力,有人認爲應該分路合擊,其實,無論集中兵力,還是分路合計,明軍都必敗無疑。原因就是,雙方實力相差太大,根本不是集中兵力,還是分路進攻可以解決的。


首先是,劉挺告訴後金:“我有七種火器,汝不可擋,速來投降”。可以看到,明軍的底氣是火器,但是,明軍火器根本沒有發揮出作用。馬林的火器部隊挖壕溝三道,列火器,部署騎兵步兵。第一排都是二輪炮車,炮車牌盾上都是發射神機箭和火器的射擊孔,準備用上萬火箭齊射,超密度火力打敗對手。


結果,八旗騎兵用不到20秒,就可以通過200米射擊區直接出現在明軍面前,而這個時候明軍絕大部分火器才各個發射1-2發,這個時候,八旗軍的軍刀長矛已經頂住身前了。而且,快速移動的目標也非常難以瞄準。

在薩爾滸被俘的高麗官以李民竇表示:“本軍甲冑不堅不實,重且齟齬,弓箭刀槍歪弱鈍弊,炮銃則四,五放,多有毀裂者”。不僅士兵盔甲不好,將領們也是一樣,杜松“矢集其首”,監軍潘宗顏是矢中其背,劉挺也被砍死。


武器裝備不好,將領年齡也大,北京的京營戎政陳良弼73歲,協理京營戎政也是一個71歲老頭,出戰將帥,楊鎬67歲,杜松70多,劉挺67歲,其他馬林,李如柏也同樣不再年輕,而他們的對手,都是努爾哈赤手下年輕的八旗將領。

士氣呢?更是不堪入目,號稱10萬精銳的京營,選拔最精銳9000人,上午點驗以後,下午則是爲市井行乞矣!


薩爾滸戰後,明軍已經是有將江潮聲音當作敵人,導致,全營崩潰的事情。當時記載,軍士大部分沒有盔甲,僅有短刀和木棍,熊廷弼檢查發現,隨手拿出1張弓,一使勁折了,隨手拿一支箭一掰斷了,一看刀,刀不能割雞,棍不堪打狗。

明軍騎兵害怕出戰,故意不給馬匹喂草料,導致戰馬餓死。徐光啓坦言,賊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我兵盔甲,無如略彷赫連氏之制,而即于軍中製造,既皆荒鐵,胷背之外,有同徒袒。


檢查大明工部軍器局發現,100斤鉛彈融化以後,只有十幾斤。因爲,大部分都是沙土渣子,因此,八旗軍精鐵盔甲根本不怕明軍火器射擊。再看明軍軍器局盔甲,脆弊不堪,三副甲可以勉強改裝爲1副甲。

八旗軍呢,當時記載:“弓箭,槍刀,盔甲,俱不計工本,必極精良,其箭鏃長三寸,鋒利不可當”。而且,記載八旗戰馬精良,移動速度很快。


明軍兵分幾路,八旗軍損失幾百人,就可以殲滅對手50000多人,就是這種程度8萬多明軍一起抵達戰場,效果也不會太意外。廣寧之戰,明軍集結更大軍力集中作戰,結果是更大的慘敗。

說到底還是,此時的,大明既不能從藩王哪裏搞錢,又不能從商業當中弄錢,還不能從大地主手裏收錢,只能剋扣農民錢糧,又遇到明末天氣不好,農民也窮了。這點資金,根本無力武裝出一支十萬人規模的精銳部隊。


哪怕,明朝可以建立起同時期波蘭的軍力,都不會輸得那麼慘。17世紀波蘭擁有7000翼騎兵,4萬哥薩克,以及數萬火繩槍步兵,長矛手和炮兵的實力,明朝有這麼一個力量都不會被一個只有50萬人口的漁獵部落打得四分五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