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一下

後面還有和畫家息息相關的資料

向下拉

彆着急離開

從甲骨文到今天,中國的變化翻天覆地。當年夢想千秋萬代的王朝、宮殿都灰飛煙滅了,當年多少不可一世的豐功、偉績都折戟沉沙了,能把它們真正串起來的,只有一張張黑白分明的小紙片。

王菲唱過,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當然,除了書法。

遠古及先秦

學術界有種說法,文學起源於巫術。有人覺得,文學這麼高尚,跟裝神弄鬼完全兩回事,可是倒退幾千年,會裝神弄鬼的都是文化人。

至於甲骨文來自於占卜,倒沒什麼反對意見,因爲,實物在這兒明擺着。

偉大的中國先民不僅玩火玩出了中華BBQ,還玩出了漢字的雛形,這是玩泥的古巴比倫人比不了的,楔形文字早成了古董,而甲骨文的基因,沿着金文,小篆,傳承了幾千年。

殷商·甲骨文

殷商·蝌蚪文

西周·大盂鼎

西周·毛公鼎銘文

西周·散氏盤

春秋·子仲姜盤銘

秦李斯·嶧山碑

信陽楚簡

兩漢三國

鐵器的發明,讓漢人鑿石頭上了隱,鑿着鑿着,就鑿出了一塊塊隸書的豐碑。所以,如果你喜歡漢碑的博大雄渾,一定別忘了我們會打鐵的祖先。

當然,還要感謝那些偉大的木匠,他們把木頭和竹片削平磨光,纔有了傳世的竹木簡。不過,這話祖先聽了會不高興的,什麼竹木簡,在繩子爛了之前,那是書好不好?

西漢·西狹頌

東漢·張遷碑

東漢·鮮于璜碑

東漢·曹全碑

漢·《袁安碑》

漢·祀三公山碑

漢·孔宙碑

居延漢簡

漢-張芝·《秋涼帖》

西晉-索靖·《月儀章》

三國-鍾繇·宣示表

三國-頓首州民帖

三國·皇象 文武帖

三國·皇象 急就章

三國 吳 谷朗碑

兩晉南北朝

在這一時期,造紙的小夥伴是最受王公貴族歡迎的,他們生產的小紙片是難得的奢侈品。

造紙的產能擴大與技術革新,不僅讓文學大發展,更打造了二王這樣的神級書法大咖。當然,他們爺倆是一羣書法大咖中的佼佼者。

西晉 陸機 《平復帖》

東晉·爨寶子碑

東晉·衛夫人書法

東晉 王羲之 《得示帖》

東晉-王羲之《豹奴帖》

東晉·謝安 中郎帖

東晉-王獻之《洛神賦》

東晉-王珣 《伯遠帖》

南朝·陶弘景 瘞鶴銘(水前本)

南齊 王僧虔 《萬歲通天帖》

隋唐五代

王羲之的衣鉢傳到此時,還是比較熱乎的。李世民的極力推崇,更直接導致了“書聖”的誕生。

在李世民的推動下,一羣不服氣的大咖浮出水面。他們除了應景臨了幾通蘭亭序之外,急切地想把王羲之的衣鉢甩掉,於是你看到,他們自己的形態各異,卻無意中完善了王羲之,並奠定了楷書的樣板。

像,從來都是書法的初級。

隋 出師頌

隋 董美人墓誌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唐 歐陽詢 《季鷹帖》

唐 徐浩 不空和尚碑

唐 薛稷 信行禪師碑

唐 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誌

唐 顏真卿 《祭侄文稿》

唐 顏真卿 《顏勤禮碑》

唐 柳公權 《草書蒙詔帖》

唐 柳公權《玄祕塔碑》

唐 李陽冰 《小篆城隍廟碑》

唐 孫過庭 《書譜》(局部)

唐 李世民 《溫泉銘》

唐 武則天 《昇仙太子碑》(碑額)

唐 顏真卿 《劉中使帖》

唐 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

唐 陸柬之 《文賦》

唐 李白 《上陽臺帖》

唐 賀知章 《草書孝經》

唐 張旭 古詩四帖

唐 鍾紹京 靈飛經

唐 李邕 雲麾將軍李思訓碑

唐 李隆基 鶺鴒頌

唐 杜牧 《張好好詩》

五代 楊凝式 《韭花帖》

五代 徐鉉 《今有私誠帖》

兩宋時期

唐朝的兩座高峯,詩歌與楷書,是後人無法逾越的。

但後人比前人更聰明,他們會繞道。

這一繞,直接繞出了宋詞,以及尚意書風。

尚意是法度森嚴之後,書法人追求個性的一次嘗試,它們的確不完美,卻痛快淋漓。

宋徽宗趙佶是個例外,他用絕對的尚意,卻製造了書法史上一次空前絕後的完美——瘦金書。

北宋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北宋 蘇軾 《次辯才韻詩帖》

北宋 黃庭堅 《松風閣》

北宋 黃庭堅 《諸上座帖》

北宋 黃庭堅 《黃州寒食詩卷跋》

北宋 米芾 《蜀素帖》

北宋 米芾 《糧院帖》

北宋 蔡襄 《離都帖》

南宋 吳琚 《急足帖》

南宋 陸游 跋 《北齊校書圖》

北宋 趙佶 《欲借風霜二詩帖》

北宋 趙佶 《閏中秋月》

北宋 趙佶 《草書千字文》

北宋 李建中 《土母帖》

北宋 范仲淹手札

北宋 王安石 楞嚴經旨要卷

北宋 秦觀 《摩詰輞川圖跋》

北宋薛紹彭 晴和帖

北宋 蔡京 《節夫帖》

北宋 林逋 《松扇五詩卷》

北宋 米友仁 《動止持福帖》

南宋 文天祥 謝昌元座右自警辭

南宋 陸游 《懷成都詩卷》

南宋 范成大 《雪晴帖》

南宋 辛棄疾 去國帖

南宋 張即之 斂襟談老氏詩

元朝時期

尚意需要強大的的文化底蘊和自信,而這些,南宋已經薄弱,到了異族統治的元朝,就更加稀有。

這一點,趙孟頫看到了,鮮于樞也看到了,他們不約而同地看到了。所以,他們放下個性,跳過兩宋向上追,追到唐,追到晉,一次短暫的復古之旅,純潔了後來數百年的書法正脈。

趙孟頫 《秋深帖》

趙孟頫 《行書二贊二詩卷》

鄧文原 跋王羲之雨後帖

倪瓚 淡室詩

楊維楨 《城南唱和詩卷》

鮮于樞 《杜詩魏將軍歌》

康裏夔夔 《述張旭筆法卷》

明朝時期

從朱元璋拿下江山那天起,蒙古的陰影就已清掃殆盡,如果說元朝有什麼是揮之不去的,那就是趙孟頫的書法觀。

明朝的書畫人追着元四家,追着趙孟頫鮮于樞,把“上溯晉唐”的書法理論進行到底,所以你可以說他們沒有創新,但絕不能說他們走錯了路。

到了後來,他們覺得不創新實在太委屈了,所以,派出一個叫徐渭的代表,他的拿手好戲是潑墨。

明 祝允明 《前後赤壁賦》

明 宋濂  《煙江疊嶂圖跋》

明 唐寅 《落花詩》

明 唐寅 《自書詞》

明 朱元璋 《大軍帖》

明 張瑞圖 《草書千字文》

明 黃道周 《孝敬定本》

明 王鐸 《贈張抱一草書詩卷》

明 董其昌 《草書手札》

明 釋擔當 草書扇面

明 吳承恩 《扇面七言律詩》

明 米萬鍾 《草書扇面》

明 倪元璐 《行書尺牘》

明 陳洪綬 《行草尺牘》

明 于謙書法

明 王守仁 《銅陵觀鐵船歌》

明 解縉 《自書詩》

明 徐渭書法

清朝時期

異族的再次到來,表面上破壞的是男人的髮型,本質是毀了漢人的三觀。

起初是不合作,膽子大點的反清復明,後來失望了,乾脆連明都不放在眼裏,他們覺得,正是明人的老實繼承,讓文人走上了思路。

他們決定一掃帖的統治,到碑的世界去尋找天地。然後,他們真的找到了一片天地。

清 傅山 《草書七言詩軸》

清 查士標 《行書送友人詩扇》

清 鄧石如 《隸書論書立軸》

清 康熙 《草書八言聯》

清 乾隆 《御書洪諮夔春秋說論隱公作僞事》

清 慈禧

清 八大山人 《行書題畫詩》

清 蒲松齡 《聊齋詩存》

清 金農 《和四言聯》

清 鄭板橋 《行書論書立軸》

林則徐書法

清 劉墉 《論書軸》

清 趙之謙 《隸書聯》

清 張裕釗 對聯

清 康有爲 《行書對聯》

清 吳昌碩書法

清 沈曾植

民國近現代

碑學的大力提倡者康有爲後來都說,光學魏碑還不行,學書還應尊閣帖。

民國近現代直到今天,書法人一直在尋找碑帖融合之路,經過上千年的繼承和上百年的實踐,碑帖從來都是一家,寫啥都不重要,關鍵是寫好。

所以只要聽人言必稱碑學帖學,就大概可知此人的段位。當然,那些號稱只寫某家的,就更加等而下之了。

民國 孫中山

民國 袁世凱

李瑞清

清 弘一法師

毛澤東

周恩來

于右任

蔣介石

魯迅

齊白石

郭沫若

陸維釗

沈尹默

徐悲鴻

林散之

沙孟海

王蘧常

徐生翁

謝無量

啓功

儘管不是每個寫字的人都能成器,但在這個不需要毛筆也能活得很好的時代,只要還願意拿毛筆,都是很難得的。

因此,每個用毛筆寫字的人,都可以自豪地說:俺驕傲……

溫馨提示:文章均源自作者原創稿件及互聯網篩選,精編整理公益分享。我們敬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時註明來源。若因客觀條件所限未知原始出處或作者的請原創人與我們編輯聯繫及時標註或刪除。

特別推薦:

2018央美研究生畢業作品展作品全集

2018國美研究生畢業作品展作品全集(國畫與書法)

2018西美研究生畢業展作品全集(國畫與書法)

2018國美本科畢業作品展作品全集(國畫與書法)

名畫《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藏了多少祕密?

解析梵高的畫,究竟好在哪?

趙無極:畫家說得越少越好

靳尚誼:畫畫要看水平,不是風格

全球排名前三美院學生作品,瞬間讓你懂得謙虛!

國畫如何脫“俗”,看完就知道了!

徐渭 | 懸崖邊緣的狂舞

開眼了,看看吳冠中過千萬的60幅大作!

老舍點評大師的畫,既深刻又不留情面

優秀畫家的十大“蓋世神功”

收藏字畫,居然有這麼多好處!

畫家拒絕贈你畫?很正常!

畫家如何定位作品價格

當代畫家生存狀況調查

近代十大畫家的交錯關係

張大千:成功畫家沒有固定畫法能限制他

畫家你真的懂得如何經營自己嗎?

成就大畫家的21個條件

各種美術資料,陸續推送中...

關注公衆號,下次能找着

主編微信:meishucom(←長按複製)歡迎交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