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轉發】爲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回覆你的微信?

前兩天,同事小A跑來向我訴苦。

小A是個業務代表,剛進公司不久,最近在跟進一個大客戶。他經常在微信上給客戶發去一些公司的促銷信息,可客戶一直也沒有任何回應。

偏偏他又是個急性子,生怕跟丟了客戶,大半夜給客戶打去電話,結果被罵得狗血噴頭。

小A特別委屈地說,要是沒有合作意向的話,直接拒絕就好了,就這麼一聲不吭的,誰能揣測出他的意思來啊?

我笑着說,對於成年人而言,沉默就意味着拒絕。如果你還不自知地擅自打擾的話,那樣只會越發惹人生厭。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爲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回覆你的微信?

現在,人們大都隨身不離手機,錯過信息的幾率極小。若是發出的信息遲遲不見回覆,就是對方已經向你表明了態度,而你也應適可而止,不必再作過多的糾纏和打擾。

現代社會,所有事物都是流通貨品,時間也是。

因此當有人沒有回覆你消息的時候,很可能是因爲你在他們的優先名單中排位並不高,因此他不願意付出時間在你身上。

在所有的人際交往中,只有學會洞察別人種種行爲背後的動機和深意,才能避免深陷心理困境,繼而取得更多的主動和選擇權。

上個月,有個朋友在微信上找我借錢。

當時的我因爲剛剛交完新房的首付,手頭上並沒有太多結餘的存款,我只好歉然地婉拒了他。

誰知這個朋友仍不死心,又說了一大堆自己的難處,非得讓我幫他一次。

該說的話也都說了,一時也想不出更好的措辭去回應他,我索性沉默下去,不再回復。

最近聽到圈子裏的人說,那朋友到處跟別人傳我不近人情,不值得深交。

成年人的世界裏,沒有爽快地答應,就是拒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要是因爲對方的一次拒絕就心存怨念,那麼你永遠也不可能收穫到良好的人緣。

能處處體恤他人的處境,不輕易去爲難對方,也懂得給彼此一個臺階下,這樣的關係,才能處得長久。

最近,有一則新聞上了熱搜。

說的是,有一位母親,是個標準的“炫女狂魔”。

在同學聚會時就不停地誇耀自己的女兒多麼優秀聰明,還經常在同學羣裏發佈一些女兒的生活照,甚至把女兒的筆記也發上去。

剛開始同學們還會很客氣地附和幾句,可久而久之,大家都對她的行爲厭煩至極。

高考放榜那天,這位母親的女兒考上了清華,她在同學羣曬出女兒的錄取通知書,並配言“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就是大氣”。

本以爲大家都會跑出來誇讚自己的女兒一番,卻不料下一秒竟然被班長移出了羣聊。

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

在人際關係中,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是必須要遵守的。你若是拎不清,頻頻挑戰他人的忍耐度,難免會招致對方的反感和厭棄。

人與人之間相處,把握好分寸感很重要。多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避免踩中對方的“情緒雷區”,這才能稱之爲真正的高情商。

能夠領悟別人的話外之音,是每個成年人都必須要修煉的一門功課。

《論語》中有一句,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大意就是,那些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臉色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能混得風生水起,左右逢源。

一個高情商的人,必然懂得對他人的行爲深刻洞察,再根據實際情況說話行事。

打對方的電話沒接,就不要一再重撥了,信息發了沒回就別再發了。成熟的人,早已在心裏察覺了一切,並默默消化了情緒。

而不是失去理智般地糾纏不休,非要爲自己爭個明白。

畢竟這年頭,大家都挺忙的,沒有誰有義務去護着你那顆可憐而脆弱的玻璃心。

情商和剋制,是一種修養。試着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糾正和調整自己,你的人際關係纔會越變越好。

否則,只會一步一步淪落下去,成爲人羣中不受待見的人。

來源:文翼有話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