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也有維密秀,那就是皇帝們的選妃大典,同樣是活色生香、窮奢極欲,堪稱男人們的視覺盛宴。

不妨想象一下,天下美女盡在眼前,苗條的、豐滿的、嬌豔的、清純的、修長的、小巧的、活潑的、文靜的……什麼類型都有,個個都是經過從全國精挑細選來的”維密天使“,肯定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魅力。對於包括皇帝在內的天下男人們來說,這肯定是最激動人心的視覺盛宴了。

皇宮中舉辦“維密秀”——選妃大典之時,面對形形色色的美女,估計皇帝只怕也得看花眼。一個個都爭妍鬥豔,到底選誰作爲自己心中的”維密天使“呢?這時候,就得看皇帝個人的口味了。

比如說楚靈王喜歡腰細的,肯定不會選那種骨架較大、腰肢豐滿的美女;南唐李後主是個戀足癖,他看中的美女一定得有一雙三寸金蓮。可想而知,臣下們爲了迎合皇帝的喜好,自然也會在選妃之前就揣摩一番皇帝的心思,儘量只給那些硬性指標達標的美女發一張“邀請函”。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每個皇帝的口味大相徑庭,那麼民間有意進宮的女子和那些辦理選妃事務的臣子們,豈不是要被皇帝折騰死?不過,有意思的是,根據史籍記載,基本上同一個朝代的皇帝在選妃標準上總體來說是比較類似或接近的,一般不會有太多的折騰。

如在上古初期,包括夏商和西周,那時的帝王選後,大多崇尚清純自然的純天然美女。估計想不“純天然”也很難,畢竟那年頭的化妝水平肯定遠遠沒法跟現在相比。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帝王君主們(也包括各國諸侯,畢竟那時候有些諸侯比天子還牛逼)的口味有了一些變化,總體上來說,那些能夠稱之爲杏臉桃腮、鳳眼蛾眉的女子就比較受歡迎了。

到了秦漢時期,天下統一,結束了那種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的亂糟糟局面,統治者選後選妃也受到這一形勢的影響,逐漸確立了“端莊頎碩”的標準,也就是喜歡選那些相貌端莊、身材比較高大的美女進入後宮。

魏晉時期,飄逸優雅又成了選後選妃的風向標,這從曹植對洛神的意淫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隋唐兩朝,特別是唐朝,豐腴之美開始大行其道。如今電影電視中那些白花花一大片的畫面,還真不是沒有歷史根據的。

到了明朝,可能是爲了表達對開國皇帝的老婆馬皇后的崇敬,“德才兼備”作爲一條重要的標準被明確加進皇室選美的手冊中。

而在清朝,選妃有了一個硬性門檻,那就是入圍的女子只能在滿族、蒙古族、漢軍“八旗”官員這些人家中產生。

這年頭都知道”維密秀“選拔”維密天使“是極其嚴苛的,可古代皇家選妃比選維密天使還嚴苛。在進宮之前,那些相貌過了關、已經進入“初賽”名單的女子都必須接受極爲嚴格的檢查、篩選。不光要長得俊、還得皮膚好,哪怕發現她們身上只是有一顆痣、一點斑痕,都有可能被立即毫不留情地淘汰。當然,這裏的檢查可不僅僅是針對身體,還包括年齡、心理、談吐、氣質等等。

在年齡方面的限制,不同朝代各有規定。比如東漢的標準是13至20歲,三國15-16歲,北齊14-20歲,朱元璋當政時要求15-20歲。不過,也有一些11-12歲甚至是11歲以下的女子被強徵入宮,但也只是個別現象。

除此之外,還有一條雷打不動的標準,那就是入圍女子必須是處女,最好是處在月經初潮時期。這就不得不提到明朝的朱厚熜了。這傢伙是皇帝中的曠工狂人,在位45年,曾長達28年不上朝。那他幹啥去了?大部分時間用來修仙了。這個二貨聽信道士們的鬼話,熱衷於煉丹,特別喜歡採集女子初潮的經血,去煉什麼壯陽丹,認爲這樣就可以長生不老了。有的女子發育稍晚,還沒到初潮的時間,朱厚熜居然派人施以催經術,強行採煉。

當然,像朱厚熜這麼另類的皇帝只是少數,絕大部分皇帝皇帝選妃的目的比較“單純”,就是貪享美色而已。但是也有一些好色到了極點的奇葩,比如經北齊的高洋、南朝宋廢帝劉子業這兩個色中餓鬼,只要看到姿色出衆的女子就決不放過,一定要不擇手段納入後宮,就算這些女子是自家親戚也在所不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