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你物理学得如鱼得水,考试百战不殆,但是上了高中以后,仿佛遭遇了重锤,迅速进入了瓶颈期,这是什么原因?又该怎么解决呢?

这极大可能是因为你在用初中的方法学高中的物理!

我们先来看一下初高中的物理有什么不同吧!

简单逻辑-复杂逻辑

初中:A→B

高中:A →B → C→D →E

初中物理中量与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而在高中物理中,则涉及判断、推理、假设、归纳、分析演绎等各种复杂的逻辑思维。学生在无法把自己的思维进行拓展和复杂化的情况下,就常常会犯下不会分析具体题目或者干脆乱套公式的毛病,即是因为缺乏这种复杂逻辑的思维能力,不得其门而入,成了无头苍蝇。

在应对这一差异时,应立足课本,课本中对于很多物理问题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演绎过程,学生应尽量认真地反复研读这些演绎过程。当然,大量复杂综合型问题的实际演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要拖沓到高三,而是在平时就要多积累多练习。​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初中:质量、光的反射

高中:加速度、向心力、电势、波粒二象性?

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课本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课堂上,学生依据生动的现象和直观的实验可以直接感受到物理规律的存在。

而进入高中后,物理学科的讲授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这一过渡是非常快、跨步非常大的,例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加速度的含义、瞬时速度的含义、静摩擦力的方向、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抽象思维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要做好长期渐进的思想准备,跟着老师的步伐,通过大量的实例,一步步构建自己头脑中的抽象世界,逐渐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定性-定量

初中: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高中:力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提供加速度a→a是多大→速度达到多少→运动的位移是多少?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许多物理问题都是以定性的分析为主的,即使存在定量计算,通常也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于高中物理,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再是仅仅进行定性的分析,而是在定性的分析之后,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

对于每个公式的“彻底”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公式的来历,公式中各个量的物理含义和本质、公式的适用范围、公式的变形、特殊情况下的规律等等。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这些一一掌握好,辅以一定数量的练习加以应用。

了解了初高中的物理差异之后,我们到底该怎么学习高中物理呢?一、理解基本概念、熟悉基本规律、掌握基本公式

关于基本概念,举例子: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由于初中物理知识比较浅显,注重形象思维,逻辑上也较为简单,因此大多数的学生通过听课就能基本掌握知识点本身,通过适当数量的练习就能准确熟练的解题。而且,正因为初中物理的这些特点,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为了较快提分,也主要侧重于对知识本身的应试性的讲解和大量习题的演练。这就导致很多初中学生一味的听讲和做题,并没有形成学习物理的方式方法。

而高中物理,则在相当程度上要求学生透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做到记住了就可以。当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学习的知识,深知其来龙去脉、本质特点等,又能在试题中灵活准确地应用,他们才能够在高中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

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结构化思维的好处最核心的就是两条:

a方便理解;

b方便记忆

三、用好数学工具:函数图像、方程运算等等

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已经开始接触结合数学工具处理简单的问题,比如,算数、解方程组的思想、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像等。但通常比较浅显,使用的频率也不高。可是到了高中之后,数学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求解物理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了。例如各种函数的图像、矢量运算(向量运算)等,都是帮助理解和解决一些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

四、总结物理模型,掌握母题

直线运动追击问题模型

受力分析中动态平衡模型

圆周运动临界状态模型…….

物理模型就是典型的物理问题,是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和典型思维的概括。物理模型能简明扼要地揭示物理问题,能简单明了地体现物理规律,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处理问题的思路清楚,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考题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母题解法规律,即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跳出题海,轻松备考,事半功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