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喫過午飯,許青青連歇一會兒都顧不上,就又急着奔向棗園了。

晌午的陽光明媚而耀眼,肆意烘烤着大地,更炙烤着她的心。眼下正是溫室冬棗坐果的關鍵時期,如果棚裏控溫稍不及時,等待她的,也許是絕收。一想到這兒,她腳下的步子更快了。

掀開棚簾,一股熱氣撲面而來。雖然已開啓風口,可午間的溫室依舊悶熱、潮溼。心裏惦記着枝頭的“小傢伙”,許青青就這麼忍着,穿梭於棗樹間,樣樣看得仔細。還好,只有綠豆粒大小的冬棗雖不起眼,卻精神地挺立在枝頭,一切正常。

十幾分鍾後,她走出溫室,後背已被浸溼。但這只是午間例行“巡視”的開始,等待她的,還有5個溫室大棚及十幾個冷棚。

許青青是滄縣綠然冬棗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1988年出生的她雖年紀輕輕,卻已獨自負責這100多畝棗園的技術管理與市場運營。說起來,她並不是農業戰線的一名“新兵”了。作爲棗鄉的女兒,許青青就是在這一片片碧綠的棗林裏度過了童年、少年及青年時期。十幾歲時,她便跟着大人們一起管棗樹、學技術。那時,本來只是想給家裏搭把手幫個忙的她也許沒有想到,這片園子會成爲她用青春去奮鬥的豐收夢、致富夢。

戴着眼鏡文質彬彬,笑起來還有一絲靦腆,這是許青青給人的第一印象。可深接觸下來才發現,這文靜的外表下,卻掩藏着一顆“女漢子”般的心。棗樹管理,門道不少,忽略一絲都有可能對產量造成影響。因此,她一個棚一個棚、一棵樹一棵樹地看,即使走得腳掌痠疼,卻依然不停下巡棚的步伐;幹起大棚裏的活計,更是“衝鋒”在前。爲棗樹開甲,在棚裏一蹲就是半天,累了,就站起來緩緩,再接着幹……身體上的勞累她極少言說,就連心裏的恐懼,也硬是一一克服了。如今,就連大風掀翻了棚膜,她都敢爬到棚頂、踩着鐵絲逐一固定。家人們驚奇:“青青不是恐高嗎?”她只道:“風來了,就啥都顧不上了。心裏只有一個想法,早點修好棚,棗樹纔不會受災。”

許青青的付出還不止於此。爲了讓棗園能多結碩果,葉子黃了、棗結得小了,事無鉅細,都被她細微捕捉,入眼更入心;遇到管理難題,翻日記、上網查、找專家,她十足用心……這一切,都在向大家訴說着她逐夢棗園的堅定。

如今,她每天清晨7時便早早趕往棗園,晚上,經常天黑透才能到家。很多時候,即使人在家中,心卻還留在棗園。也因此,她總計劃舉家搬到這裏,長久守着這片園子。“第二輪土地承包,我們又續約了30年,第一輪,還剩下10年。在今後的40年中,我都會守着這片園子。希望通過我們的精心管理,讓這裏每年都能累累碩果。我們還要探索多種市場模式,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更高效益。”青青果園中,許青青的夢想也隨着棗樹深深紮根。

(責任編輯:劉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