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穿新鞋,走綠道!陽新“南市漁歌”譜發展新曲

來源:湖北日報、雲上陽新

水隨路轉,湖光瀲灩,林木蔥蘢。深秋時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踏訪陽新縣興國鎮南市村,卻有“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情。

南市村,地處富河南岸,村民自古以捕魚爲生,邊撒網邊唱歌助興,故名“南市漁歌”,被列爲陽新“古八景”。

“漁歌好唱口難開。”10月23日,南市村黨支部書記胡文金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前,村裏的田地山場“生了不長草,熟了不長糧”;魚池“人放天養”,村民生活十分艱辛。

上世紀80年代初,南市發展水產,大量使用化肥養魚、養珍珠。村裏還出了個“珍珠大王”陸春明,作爲致富典型,被不少媒體報道。

然而,遍地開花的圍湖養魚、養珍珠,造成了水體、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羣衆怨聲載道。

“喫不健康的水,呼吸不健康的空氣,最終害人害己害子孫。”痛定思痛,新世紀初,村裏作出決策:嚴禁圍湖養魚化肥養魚,嚴禁污染項目,嚴禁破壞山場,堅持封山育林。

端着“金飯碗”討飯喫。當時,也有村民不理解地詰問:“這樣守着山望着水,大家不喫不喝?”

村幹部跟村民算眼前賬、長遠賬、生態賬,把“三嚴禁一堅持”寫進村規民約,並制定了嚴格的獎懲措施。期間,一些涉嫌污染的企業找上門,都被村裏堅決拒絕。

保持定力,咬着牙關堅守。封山育林,恢復水生態,修築通村公路……南市村20多座山頭全部綠化,湖泊水質逐漸轉好,全村森林綠化率100%,入選“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南市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

2013年,浙江老闆慕名前來,創辦浙興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該項目流轉土地800多畝,發展水果種植、果蔬採摘,開發水上游樂園項目等。接着,武漢一知青返村創辦公司,發展生態旅遊。

綠色資本帶來了“葡萄串”效應。2017年,陽新縣公選第二屆鄉村園博園落戶地,南市村在衆多的佼佼者中脫穎而出,一舉贏得了項目落戶權。

如今,這裏正按照國家“4A”級景區標準,以漁文化爲核心全新打造縣城“後花園”。整個項目總投資達2億元。目前,核心區一期建設面積2000畝,總投資9000萬元。

漫步其間,“漁文化展示區”“釣魚區”“露營區”“燒烤區”“農耕體驗區”五區相接;“婚慶主題園”“果蔬採摘園”“科普教育園”大園攬小園;“一軸兩湖三山”景色秀美,勝似桃源。

“今年國慶節期間,這裏舉行了燒烤啤酒節和釣魚節,人氣爆滿。”興國鎮黨委書記彭華雲說,目前,該村的環湖騎行公路、環山健身步道、水上碼頭、森林公園、動物養殖觀賞園、四星級度假村別墅、梅花鹿基地等一批旅遊項目正在抓緊實施。預計明春,將吸引更多遊客前來休閒觀光。

項目落地、產業新興,不僅構架了南市村經濟的“四梁八柱”,也爲困難羣衆脫貧致富提供了“源頭活水”。貧困戶戴勝玉流轉了3畝土地,又在家裏養起了土雞,種下了果樹,還計劃開漁家樂。按他的設想,一旦景區開業,遊客增多,讓口袋鼓起來不再是難事。

“只要路對,不怕路遠。”縣委書記王建華說,要借鄉村振興強勁東風,把這裏打造成鄂東知名的度假優選地、新農村樣板帶、三產融合示範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