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華:沒我哥,哪有你!安傑:你說什麼!德華:要是沒有我哥當軍官,你能有這麼好的日子嗎?你想不認賬啊!真是沒良心。安傑:有意思,你以爲我現在過得什麼好日子!德華:你是說你們過去的日子好,資本家的日子好!那你有本事你還回你孃家過去,你跑俺哥這兒幹啥!你回孃家去吧!安傑:你真少教!

有人說《父母愛情》是成年人的童話,讓人在看的時候,可以從繁雜的生活瑣碎中抽離,偷得幾絲悠閒。
但這部劇最大的魅力則是在於它能讓人百看不厭,且常看常新,每次都能擁有不一樣的感受。
這不,當我再度重溫這部經典時,我看到了一個與伴侶家人相處的真理——遇到難以忍受的事情時,千萬別逼着自己忍下來。

德華剛到安傑和江德福家不久,就從秀娥嫂子那裏知道嫂子安傑的出身影響了自己哥哥晉升的消息。
樸實的農村女人哪裏壓得住自己的脾氣,對着安傑就是一通發脾氣。
爲了家裏和諧,也因爲江德福的勸解,安傑先是忍了。可耐不住德華步步緊逼,找着由頭找她不痛快。矛盾一觸即發。

話趕話的爭吵之後,安傑回了孃家。
看似這場吵架是德華贏了,但實際上,安傑也用自己的行動表明了自己不會忍氣吞聲的態度。之後,江德福一次次請安傑回家,安傑也選擇了拒絕。
安傑這樣做,看似把本來可以息事寧人的家庭矛盾,放大到了極限。
但實際上,這是安傑用行爲在標明瞭自己的底線,表明了自己在和小姑子的相處中,她不會一味地忍讓。
這是一個鮮明的態度展示。

相比於一次次忍讓,忍到最後,你忍不住爆發時,別人還可能還會覺得你怎麼變矯情了,還會懟你一句:“你一開始不都不在意嗎,這次怎麼這麼小氣?”
不如在第一次的時候,就表明清楚自己的態度——我不好惹,也不會忍,和我相處,請你放尊重。

人都是在相處的過程中,不斷試探對方的底線。你退我進,你進我退,不斷相處磨合,最後找到一個相處的平衡點。安傑和德華的相處,也是這樣。
雖然那場爭吵的結果是安傑得知江德福爲自己犧牲了前程的真相後,主動回家。
但德華在見到嫂子回家後,主動問的那句“你們還喫不喫飯,不喫我就收拾了。”也表明了一種主動求和的態度。這在之前,幾乎是不可能的。

順着時間往前走,安傑和德華的關係也在慢慢磨合中,慢慢變得親近。
雖然她們也會爲了雞毛蒜皮的事情拌嘴,但人的相處是日久見人心的,她們也在瞭解彼此的性格後,開始願意包容。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比如,一個人去一家公司工作。剛入職的時候,他很積極,每天提前就去到辦公室準備,還幫同事送咖啡、取快遞。大家對他的印象都很好。
可時間久了,這個人也累了,加上他本來也不算個特別樂於奉獻的人。他也就慢慢開始懈怠。這時候,同事們就開始對他不滿,印象分也跌入谷底。
究其原因,就是這個人一開始把自己營造得太過於完美,一旦暴露不足,就讓人覺得難以適應。

因此,與其像上面例子中的這個人先通過“僞裝”獲得別人的好印象,後來又在懈怠中暴露自己的“真面目”讓別人失望,不如一開始就表現得不那麼完美。
你看,安傑一開始,就沒讓自己成爲一個忍讓溫柔的嫂子。她對不能忍受的事情,就直接和德華交流,這樣德華對她的期望也不會太高,也會慢慢適應和她的相處。
而在之後的相處中,德華慢慢看到嫂子身上的優點。也就是說,在德華這裏,安傑的分數是越來越高的,兩人的相處自然也越來越和睦。

可能有人會問,自己直接發泄不滿,不退讓,萬一真的影響到家庭的和睦該怎麼辦?
首先,你要想清楚,與家人的相處,是一個長跑的過程。一開始起跑的樣子再完美,也抵不住之後身心疲憊爲你帶來的痛苦。
要麼,你就把自己全副武裝,忍到底,忍一輩子,要麼,你就從一開始,就用行爲和情緒爲自己畫出一個界限,明確地告訴對方,什麼事情是你不能接受的。

其次,在表達不滿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方式和方法。
像《父母愛情》中的安傑,一方面因爲戲劇效果,一方面因爲江德福很寵她,所以她即使用比較激烈的語言,也會被包容。
而生活中的我們,則需要注意表達方式——儘量別在憤怒的時候去和別人表達自己的立場。相反,我們需要學會在憤怒的時候,閉嘴冷靜下來,在頭腦中把要說的話想清楚之後,再做出表述。


比如,你討厭小姑子沒事就到你房間,動你的化妝品。
你可以先平緩一下情緒,之後心平氣和,但語氣堅定地表明立場,說你不願意別人隨意動你的化妝品。
如果對方繼續做出一副不在意的樣子,不尊重你的說法,你也不要急,繼續平和、堅定地重申你的立場就可以了。
畢竟大家都是成年人,誰又會真的聽不懂別人要表述的意思呢。
第一次可能會很難,但之後,你會發現,表明自己的意見,劃清楚與人相處的界限,自己真的可以活得很輕鬆,很舒服。
(END)
今日話題:對伴侶家人不滿時,你會忍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