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结合北京科技大学今年就业指导措施,隆克平提出学校应积极开展“云指导”——学生线上就业咨询,“云招聘”——线上双选会,“云培训”——学生简历、面试技巧辅导,“云服务”——无接触就业手续办理,大力开拓就业渠道,主动联络众多企业、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等。四川农工党党员魏心田打造了“3+2+1”的“新职班”线上公益品牌,免费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企业招聘、业务培训提供服务。

为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5月6日,一项由教育部等6部门共同主办的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正式启动。这一活动,释放了政策向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倾向的积极信号。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现场招聘会开不了,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给2020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带来困难。面对岗位需求减少,线下招聘受限制,人数规模空前等压力,毕业生对就业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何应对疫情带给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摆在各相关部门以及毕业生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如何破解难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民主党派成员中的有关专业人士。 ▲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

为了给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创造条件,教育部等部门出台各项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全力帮助应届毕业生拓宽就业和升学渠道。

“一方面,可以通过补贴等形式减少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社、教育等部门也可继续举办更多招聘活动。”民革北京科技大学支部主委、北京科技大学计通学院院长隆克平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及时关注并听取企业和求职者的声音,出台应对举措,稳住民心。

江苏省南通市某区人社部门日前探索了招聘新渠道。一位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表示,本着及时为企业用工和求职者搭建求职平台的宗旨,该区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于3月14日和15日率先举办了2场综合性招聘会,其中一场是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两天下来,通过招聘会累计达成就业意向的就有730人。除此之外,该区就业服务中心还积极组织人力资源公司与部分缺工企业对接,开展个性化上门服务。

致公党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大方正集团人力资源经理李敏认为,应鼓励各大院校、职高扩招,政府应有效激励大型企业增加“管培生”“实习生”人数,并适当延长2020届毕业生的应届生身份。其次,可借鉴其他国家在特殊时期稳定就业的经验,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期间,韩国政府成立专项就业扶持基金,用于应届生扶持就业和自主创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京滨表示,时下应推动企业实现社会履责理念的转变,鼓励企业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建议政府分析甄别并出台补贴政策扶植那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企业,针对新录用大学生的给予社保资金补贴,加大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的积极性。

隆克平认为,相关部门要考虑到未来疫情变化带来的就业影响,研究储备针对性的就业政策,特别是尽力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让政策可实施、能落地。

为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破解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稳定应届生就业预期,李敏认为,针对应届生求职技能欠缺、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建议政府利用现有的求职网络平台,以公益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人力资源领域专家及知名企业资深HR,对应届毕业生开展互联网求职策略的培训。

四川农工党党员魏心田打造了“3+2+1”的“新职班”线上公益品牌,免费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企业招聘、业务培训提供服务。“3”是三个免费,免费为高校开放线上学习平台,免费为毕业生设计培训课程,免费组织培训教师;“2”是两个侧重,侧重毕业生和企业的需求,两者兼顾;“1”是一个目标,线上线下面试相结合,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

“疫情当前,我虽不能像医卫界党员一样奋战在最前线,但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做点公益,也是一份助力。”魏心田表示,在疫情期间,线上公益品牌“新职班”已经帮助成都大学等30多所高校完成了培训、推荐和就业,已帮助上百名在校大学生实现就业,实现了在特殊时期的就业。 ▲“互联网+”模式创新改革

在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转好。然而当前在学生层面和学校就业部门层面仍有不少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民革广东省委会委员、民革广东省企业家联谊会会长、深圳市海云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游忠惠提出了人才大数据理论,即通过采集、存储学生成长过程中数据信息,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有效利用,对人才成长全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她认为,此举可助力高校就业服务精准化,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帮助更多寒门学子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现状”。

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叠加的影响下, “互联网+”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精准就业,还能够极大缩小疫情带来的影响。如截至4月初,北京大学已经举办“空中宣讲会”近50场,发布用人单位信息2000余条,涉及就业岗位7万余个、提供就业机会17万余个。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数量是去年同期的2.5倍,提供的就业机会(人数)是去年同期的1.75倍。

在长期稳定推动大学生就业方面,王京滨表示,要支持高校建立优质网络数据平台。进一步努力实现就业信息从有到优,学校需要加强对网上用人单位和招聘信息的严格审核,在确保信息真实有效的基础上筛选优质企业,建立优质企业招聘信息的数据库,形成长效沟通联动机制。

此外,结合北京科技大学今年就业指导措施,隆克平提出学校应积极开展“云指导”——学生线上就业咨询,“云招聘”——线上双选会,“云培训”——学生简历、面试技巧辅导,“云服务”——无接触就业手续办理,大力开拓就业渠道,主动联络众多企业、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等。(团结报见习记者 秦 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