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主流,可局部衝突和地區動盪愈演愈烈。

南亞的克什米爾地區就是這麼一個火藥桶。圍繞着克什米爾的控制權,印、巴之間發生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係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衝突幾乎從未中斷。

那麼這個責任應該算在誰身上呢?英國和印度誰都跑不了。

克什米爾以前是清朝的領土,可惜隨着清朝的衰落,逐漸的變成了英屬印度的一個邦。

到了二戰後,各地殖民地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英國無奈,最終印巴分治。可是克什米爾的歸屬卻沒有明確規定,而是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這成爲印、巴兩國長期的爭端。

說有三種選擇,可其實只有兩種,恐怕印巴兩個國家都不會坐視該地區獨立。克什米爾邦中70?上的居民是穆斯林,巴基斯坦“天然”地認爲這個土邦應該加入到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
所以從根上說,英國脫不了干係。一方面英國的殖民統治,改變了這個地區的歸屬。另一方面,英國的蒙巴頓方案給以後的衝突埋下了禍根。
而印度自從獨立開始,就野心不小,妄圖建立所謂的大印度聯邦,稱霸南亞。印度自認爲是英印帝國的繼承者,由於實力的強大,印度在南亞地區可以說是相當霸道。
當時印巴分治時,以甘地爲首的根本就不贊成分治,而包括尼赫魯在內的國大黨很多要員也認爲印巴分治只不過是權宜之計。他們甚至妄想周邊國家會“回到”印度的懷抱。
可以說印度自從建國開始,就始終妄想佔領周邊,恢復英印帝國的勢力範圍。說白了,就算沒有克什米爾問題,恐怕巴基斯坦在印度身邊,睡覺的時候也得睜隻眼睛。因爲印度根本不可能坐視巴基斯坦的強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