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俞敏洪把這一過程總結爲“螺旋式上升”的心態:當人克服困難、把一件事情做成以後,會獲得成就感,在這種自我鼓勵的不斷疊加下,人會越來越自信,也越來越願意去迎接更多、更大的挑戰。對話中,談到最近大火的宣傳片《後浪》,王靜說,“我沒有把自己分在前浪或者後浪,也沒有把自己看成男性或女性,我覺得人最重要的是每個階段都能找到自己認爲最正確、最想做的一件事,然後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做好,不管結果怎樣。

5月初的珠穆朗瑪峯依然白雪皚皚,寒冷刺骨。6日起,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正式向峯頂進發,爲珠峯“測身高”。

5月9日晚間,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抖音直播間連線了一位正在珠峯大本營的登山探險家,通過她的手機,帶感興趣的網友觀覽了珠峯的壯麗風光。她就是探路者的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靜。

王靜身上,有着一系列傳奇標籤:她從餐廳服務員做起,和合夥人用十年時間將探路者做到上市;2007年至今,她10次登頂8000米以上的雪山,4次登頂珠峯;2014年,她用143天完成了地球九極7+2登山探險項目,刷新此前196天完成此項目的世界紀錄;此外,她還是高海拔攝影師、阿拉善SEE公益環保機構終身會員……

她也是俞敏洪最佩服的女性之一。同爲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二人身上有諸多共同點:都出身農村,從零開始打造出一家上市公司;都熱愛行走,熱心公益;性情裏始終有不安分、不服輸、不認命的頑強……一個勇敢登上一座座山峯,一個克服種種困難,翻越內心的崇山峻嶺。

近兩個小時的對話中,兩人圍繞登山、創業、人生、奮鬥等話題做了深入探討,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鼓舞、啓發着彼此,也帶給觀衆感動與力量。

俞敏洪直播連線王靜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

晚八點的北京夜幕已降臨,而中國西南邊陲的珠峯還是白天,海拔5300米的珠峯大本營,氣溫零下十幾度,王靜在玻璃房子裏打開攝像頭,開啓了人生第一次直播。在她身後,是被繚繞雲霧遮蓋的珠穆朗瑪峯。

王靜在珠峯大本營直播

2014年,也是一個5月的黃昏,王靜第三次登頂珠峯,並拍下了人類第一段珠峯日落視頻。兩年後,這段經歷被她寫進了《靜靜致極》一書裏。

“生命中,每個人都有出發的衝動,每個人都有挑戰的激情,每個人都有成就的夢想。”王靜在《靜靜致極》的引言中寫道。

憑藉着這種“出發的衝動”,2007年之前只爬過北京香山的王靜,如今已是名副其實的登山探險家。但她坦言,登山的意義不在於把山峯踩在腳下那一刻的征服感,也無關炫耀、名聲,而是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種方式。“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座山峯”,只是實現的方式各有不同。

俞敏洪也認爲,這種對不同生活、新知識的渴望,對冒險的渴望,是一個人成功的原動力。“一個人想要成功的話,內心一定要有不斷想去做更有挑戰的事情的衝動,而且是壓制不住的衝動。”每個人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座山。

“我從你的書中讀出了堅忍不拔和不服輸的精神,也只有具備這種精神能夠挑戰如此多的高峯。這種精神是先天具備還是後天養成的呢?”俞敏洪在直播中問出了很多人的困惑。

王靜坦言,來自後天的成分居多。在她看來,極限運動是感性和理性的疊加,登山首先是一個理性行爲,需要專業的訓練、科學的評估,而且要懂得進退,“比如今天測量隊必須下來,因爲天氣變化了,不可能猛衝。”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還需要一些感性的突破、放手一搏的決心。

“每次我會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到底達能不能達到,實際上是不知道的,但是我只有一個信念,就是我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我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不想放棄。”王靜說,把每一件事做到極致,最終結果可能出乎意料。

俞敏洪把這一過程總結爲“螺旋式上升”的心態:當人克服困難、把一件事情做成以後,會獲得成就感,在這種自我鼓勵的不斷疊加下,人會越來越自信,也越來越願意去迎接更多、更大的挑戰。

俞敏洪認爲,每個人的一生都面臨外在和內在兩種挑戰。外在挑戰,即通過克服外在困難來實現自我認可和外界認可,比如馬拉松儘可能跑得最快,登山儘可能登到珠峯;而內在挑戰,是克服自己的惰性、迷茫、痛苦,克服生活、事業上的種種困境,逐漸從內心肯定自己,這個過程往往更加艱難。

山的高度可以丈量,但生命的高度無法測量。無論是哪種挑戰,一個人的應戰能力和心態,都與未來的成就直接相關。

俞敏洪也是戶外運動愛好者

在路上,認識你自己

兩千年前,古希臘人把“認識你自己”這句話刻在德爾菲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可見從古至今,認識自己都是持續一生的課題。

“經歷過極致的困難,纔會看到極致的美景;只有在路上,我們纔可能發現原本最初的自己。”

俞敏洪從自己的經歷中,感慨了王靜所說的“在路上”的重要性。在北大當老師的6年,他在象牙塔裏讀書、教書,並沒有真正經歷外面世界的風雨,而創立新東方後,遇到了種種艱難困苦和曲折,而他並沒有被打倒,反而越挫越勇。

就在這個過程中,俞敏洪有了兩點領悟。“第一,生命不僅僅是寫在書上的東西,它寫在現實的歲月中,寫在現實的路上,寫在一次又一次的經歷中。當然人經歷挑戰會出現兩種狀態,一種是失敗了就再也爬不起來了,一輩子萎靡不振,但還有一些人,愈戰愈勇、愈挫愈強,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生命的蛻變。”在俞敏洪眼中,王靜就是後者的代表。

第二,只有在路上,你纔會去認真思考自己的能力、性格、脾氣,哪些地方需要改,哪些地方不需要改,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把僞裝的外表掀開,接近內心最深處的自我。“比如年輕時我們都很喜歡裝,很喜歡錶現得比別人牛,容易自以爲是,但慢慢地你終於發現,洗盡人生塵埃以後,露出來的本真的自我,纔是最應該珍惜的。”

下一座山峯在哪裏?

王靜說,現在的她,已經不把登山作爲挑戰的目標,但從登山中學到的一切,都成爲她生活、工作中源源不斷的力量。比如,從登山過程中,她學會了內心極致的純粹和專注,因爲面對萬丈懸崖,每一次的分心都關乎生死。這種專注和純粹讓她在繁忙的城市生活和事業中,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能夠時刻保持平靜的心態,從而條分縷析、冷靜地做決策。

她把極限運動看作“和平年代的戰士”,能讓自己隨時進入臨戰狀態。她也將類似的挑戰帶到了公司管理中,比如每年都會組織一次開年馬拉松,讓大家把長跑的心態融入日常工作中。

從珠峯大本營眺望珠穆朗瑪峯

對話中,談到最近大火的宣傳片《後浪》,王靜說,“我沒有把自己分在前浪或者後浪,也沒有把自己看成男性或女性,我覺得人最重要的是每個階段都能找到自己認爲最正確、最想做的一件事,然後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做好,不管結果怎樣。”

這種對年齡的超然也與俞敏洪不謀而合。“有網友留言說俞老師看上去老了,人能不老嗎?我覺得最可怕的不是外表的老,而是心態的老。當一個人對生活沒有熱情、沒有感覺,當他接受世界安排的一切命運,不再去反抗外界加在身上的各種限制,不敢放下過去追尋更美好的未來的時候,人就是真的老了。”

直播最後,俞敏洪以塞繆爾·厄爾曼的經典短文《青春》裏的句子與網友共勉: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脣、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熱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

“所以我很高興,儘管我今年58歲了,但是依然對未來充滿了各種美好的想象,還有很多想去做的事情,包括事業、讀書、旅行等等……”

天色漸晚,夜幕壓下來,雲霧散去,珠峯終於露出真面目,雄偉、堅定、精神抖擻,如同一個正要出發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