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世界裏,我們知道,英國是美國的鐵桿盟友,好得能穿一條褲子,美國指東,英國絕對不朝西,美國打狗,英國絕對不罵雞。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兩國在歷史上其實恩怨一直綿遠流長,

追根溯源說到底,美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幫英國人建立,1620年,一幫逃難的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來到這塊土地上,最終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美利堅合衆國,所以現在民間很多人喜歡把英國叫美國的大表哥。

大表哥在這片土地上統治了一百多年,後來小表弟因爲表哥家庭財務上的獨斷專行,鬧起了分家,併成功分家單過,這就是美國曆史著名的獨立戰爭。在歷史上,


承認美國獨立還沒多久,大表哥本來一直以來這口氣就還沒嚥下。結果隨後不久,這位剛獨立不久的小表弟竟然又蠢蠢欲動,又開始覬覦英帝國屬下的加拿大殖民地,1812年開始入侵加拿大。大表哥開始在歐洲戰場正在被拿破崙拖住,遲遲脫不開身,結果美國人把英國的加拿大殖民軍打的滿地找牙,潰不成軍。

這下把大表哥惹怒了,表哥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等歐洲戰事一結束,便迅速揮師來到這片大陸,一路勢如破竹,連美國首都華盛頓都被佔領,連總統的白宮都被燒掉。據說當時大火幾公里外都能看到,如果不是歐洲那個英國眼裏的“刺頭”法國力挺美國,這個新生的國家很可能又會重新被大英帝國擁入懷中。


此後,小表弟也意識到了差距,開始低調做人,全力發展經濟,除了美西戰爭,基本不去惹歐洲那些大佬們,兩國就這樣一直就處於不冷不熱的狀態中,雖然也有貿易,但關係一直沒有大的進展,這能理解,畢竟在英國人眼中,這個小表弟是一個在背後捅過刀子的背叛者。

網上也有很多資料,但很多不是很準確,沒抓到根本,其實當時的主要原因是這樣的。

現在大多數人談到美國內戰時,他們往往不知道英國當時對此的反應。其實儘管橫跨大西洋,但英國仍有許多人懷着極大的興趣參與了這場戰爭,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不過他們的反應參差不齊。有些人希望北方的聯盟獲勝,而另一些人則把賭注押在南方的邦聯上。甚至許多人對這場戰爭的參與是出於個人興趣。

而當時對於很多英國家庭來說,家庭成員有許多曾在殖民時期就移居美國,在那裏生根發芽,他們在那裏擁有很多利益,而且和英國本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對英國政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雖然現在歷史已經很久遠,無法統計大多數英國人對美國南北交戰雙方的準確看法,但確實有證據表明,在美國南北戰爭開始之後,英國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支持北方聯盟的。不過支持北方的大多數是英國普通百姓,這能理解,作爲一直認爲自己是世界文明代表這些英國人,反正那個國家離自己太遠,和自己的生活沒有什麼關係,那麼自然就會站在道德的至高點角度來看待這場戰爭的雙方。

當時,英國的工業革命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以低廉的代價獲得了巨大的成果,這是和從南部諸州獲得了廉價的棉花是分不開的,南部諸州的奴隸制讓生產成本低廉。奴隸們沒有工資、沒有假期,只需要給他們一口飯喫,而棉花對當時美國經濟的重要性就如同“白色金子”,如同國王的地位一樣,這些奴隸們採摘的棉花就是後來所說的血淚斑斑的“國王棉”。

而在美國內戰爆發時,爲卡斷南方的經濟命脈。北方聯盟迅速建立了海軍封鎖線,阻止南方將棉花出口到歐洲各國。其中就包括大英帝國、這激怒了許多英國的資本家,並使他們完全投向支持南方。其中也包括支持廢奴制度的那部分人。

於是,事情就成了這樣,在當時的大英帝國,佔大多數的英國公衆在道義上支持北方,利益資本家們則支持南方,而利益資本家們人數雖然佔少數,但在財政、外交上有很大的話語權,也是議會的主要組成部分。

當時英國已經實行了君主立憲制度,作爲女王,維多利亞雖然仍有很大權力,但已經無法獨斷專行,她不能不考慮國內民衆的不同聲音,英國政府在權衡之下,決定始終保持中立。維多利亞女王領導下的英國政府沒有在道義,財政或軍事上正式支持這場戰爭中任何一方。

就這樣,英國在整場戰爭中始終保持了中立,不過他們當時也向美加邊境派遣了大量部隊。這是因爲當時首相總理帕默斯頓(1784-1865)擔心,隨着某一方的勝利,戰爭有可能會擴展到加拿大境內。幸運的是,這沒有發生。

當然,這次表示中立也還有那個“刺頭”法國的原因,對於這個一直和大英帝國搗亂的傢伙,英國人雖然恨得牙癢癢的,但一直拿他沒法。這確實應該是一個重要因素,

不過,英國的這次中立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影響最大就是對英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起到了恢復作用。彌補了美國獨立戰爭和1812年戰爭遺留下來的近百年的許多仇恨。儘管此後兩國仍然一直處於不冷不熱的關係,但起碼不再相見時劍拔弩張、分外眼紅了。直到二戰後,兩國成了鐵桿盟友,英國人終於開始抱上了小表弟的粗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