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30年来,民办中小学由最初的公办学校的补充,逐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再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有人认为,民办学校凭借特殊的招生政策,“掐尖”选择生源,加剧了应试教育,破坏了教育公平,公办民办招生要彻底“一视同仁”方显公平,甚至还有人主张民办应该“退场”了。

  当前,我国教育正进行着重大变革,而且是一场全面深刻系统持久的变革。这一场变革酝酿了多年,源自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期盼,出自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近两年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密集出台,标志着新一轮的教育大变革已经展开。民办教育作为其中一员,没有哪一个领域或哪一所学校,能够置身此变革之外。

  长期以来积聚的一些问题,成为阻碍我们事业发展进步的顽疾,比如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和家庭子女教育负担越来越重,创新人才培养乏术,教育公平有待改善,一些中小学生奔向国际学校升至海外求学等。这是教育的问题,也不完全是教育的问题。此轮教育变革就是要下大力气,以“全天候、全链条、全过程抓落实,不见成效不收兵”之精神来推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民办中小学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历经近30年,民办中小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2018年,全国有民办小学6179所,招生155.31万人,在校生884.57万人,分别占全国小学总数的3.82%、8.32%、8.56%;有民办初中5462所,招生230.47万人,在校生636.30万人,分别占全国初中总数的10.50%、14.38%、13.68%;有民办普通高中3216所,招生116.95万人,在校生328.27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中总数的23.47%、14.75%和13.82%。在一些地区,民办中小学已经成为当地优质教育、特色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代表。

  不能否认,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成就。近30年来,民办中小学由最初的公办学校的补充,逐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再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今天,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民办教育又将担当何种角色?民办中小学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这值得思考。

  有人认为,民办学校凭借特殊的招生政策,“掐尖”选择生源,加剧了应试教育,破坏了教育公平,公办民办招生要彻底“一视同仁”方显公平,甚至还有人主张民办应该“退场”了。但我们不应忘记,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办学体制改革,正是基于破解“千校一面、千课一本”纯而又纯的公办体制,改变单一办学模式,才艰难走上公办民办并举的多样化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所以,无论对于各地政府决策部门,还是民办中小学自身,如何正确认识与把握好当前巨大的政策调整,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眼光。此时,尤其需要一种能够洞见未来的眼光。

  “除了保障公平,现代教育还具有多样性、选择性的价值。只讲有教无类,不讲因材施教并非公共教育基础性的全部内涵。” 杨东平教授指出。教育学者熊丙奇撰文认为,实行“公民同招”的新政后,民办中小学要实现从“选好学生”向“教好学生”的转变,也就是要从“生源竞争”转向“培养竞争”。在我看来,这都是有益的理智的声音。以长沙金海教育集团20年办学实践为例,它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实际上是金海人通过长期的“培养竞争”而来,而不是通过“掐尖”而来。今天的“金凤凰”是由当年的“丑小鸭”“灰姑娘”成长而来。也就是说,大多数像金海这样的长期扎根实践,坚持改革创新而成长起来的优质民办学校,应当有信心有能力在新政下展现其“培养竞争”的优势,体现民办学校存在的价值。

  顺应改革的大潮,坚守学校的本来与教育的初心,是当今民办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坚持与守望。只有坚持“学校是培养人的”这个本来,不忘“教育就是立德树人”这份初心,才能有勇气和力量去守望未来。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0年4月C版

  本刊特约评论员 王文源(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原秘书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