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30年來,民辦中小學由最初的公辦學校的補充,逐步成爲重要組成部分,再成爲教育事業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有人認爲,民辦學校憑藉特殊的招生政策,“掐尖”選擇生源,加劇了應試教育,破壞了教育公平,公辦民辦招生要徹底“一視同仁”方顯公平,甚至還有人主張民辦應該“退場”了。

  當前,我國教育正進行着重大變革,而且是一場全面深刻系統持久的變革。這一場變革醞釀了多年,源自社會對教育改革的期盼,出自國家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近兩年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密集出臺,標誌着新一輪的教育大變革已經展開。民辦教育作爲其中一員,沒有哪一個領域或哪一所學校,能夠置身此變革之外。

  長期以來積聚的一些問題,成爲阻礙我們事業發展進步的頑疾,比如應試教育愈演愈烈,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和家庭子女教育負擔越來越重,創新人才培養乏術,教育公平有待改善,一些中小學生奔向國際學校升至海外求學等。這是教育的問題,也不完全是教育的問題。此輪教育變革就是要下大力氣,以“全天候、全鏈條、全過程抓落實,不見成效不收兵”之精神來推進,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我國民辦中小學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初。歷經近30年,民辦中小學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具有一定的影響。2018年,全國有民辦小學6179所,招生155.31萬人,在校生884.57萬人,分別佔全國小學總數的3.82%、8.32%、8.56%;有民辦初中5462所,招生230.47萬人,在校生636.30萬人,分別佔全國初中總數的10.50%、14.38%、13.68%;有民辦普通高中3216所,招生116.95萬人,在校生328.27萬人,分別佔全國普通高中總數的23.47%、14.75%和13.82%。在一些地區,民辦中小學已經成爲當地優質教育、特色教育和國際化教育的代表。

  不能否認,這也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是國家教育發展的成就。近30年來,民辦中小學由最初的公辦學校的補充,逐步成爲重要組成部分,再成爲教育事業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今天,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已經全面啓動,民辦教育又將擔當何種角色?民辦中小學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這值得思考。

  有人認爲,民辦學校憑藉特殊的招生政策,“掐尖”選擇生源,加劇了應試教育,破壞了教育公平,公辦民辦招生要徹底“一視同仁”方顯公平,甚至還有人主張民辦應該“退場”了。但我們不應忘記,20世紀90年代開啓的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辦學體制改革,正是基於破解“千校一面、千課一本”純而又純的公辦體制,改變單一辦學模式,才艱難走上公辦民辦並舉的多樣化特色教育發展之路。

  所以,無論對於各地政府決策部門,還是民辦中小學自身,如何正確認識與把握好當前巨大的政策調整,是一種挑戰,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眼光。此時,尤其需要一種能夠洞見未來的眼光。

  “除了保障公平,現代教育還具有多樣性、選擇性的價值。只講有教無類,不講因材施教並非公共教育基礎性的全部內涵。” 楊東平教授指出。教育學者熊丙奇撰文認爲,實行“公民同招”的新政後,民辦中小學要實現從“選好學生”向“教好學生”的轉變,也就是要從“生源競爭”轉向“培養競爭”。在我看來,這都是有益的理智的聲音。以長沙金海教育集團20年辦學實踐爲例,它今天所取得的成績,實際上是金海人通過長期的“培養競爭”而來,而不是通過“掐尖”而來。今天的“金鳳凰”是由當年的“醜小鴨”“灰姑娘”成長而來。也就是說,大多數像金海這樣的長期紮根實踐,堅持改革創新而成長起來的優質民辦學校,應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政下展現其“培養競爭”的優勢,體現民辦學校存在的價值。

  順應改革的大潮,堅守學校的本來與教育的初心,是當今民辦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堅持與守望。只有堅持“學校是培養人的”這個本來,不忘“教育就是立德樹人”這份初心,纔能有勇氣和力量去守望未來。

  原文刊發於《湖南教育》2020年4月C版

  本刊特約評論員 王文源(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原祕書長、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