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在近代影视剧中看到,当时上海巡捕房里的警察就是一个大熔炉,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必多说,还有中国人、印度人,甚至还有一些越南人。而在这些不同国籍身份的警察中,也划分出了等级,这个等级划分的标准,便是一个民族所代表的国家实力。

巡捕之中,最高等的自然是英美人、法国人,华人巡捕位居第二,最后便是印度人和越南人。似乎华人巡捕的地位不是很低,这样想就错了,在任何时代,只要存在种族不平等现象、民族压迫行为,那就不能以身份地位的高低来判断了!

我们先来说下后两者,大家对印度巡捕应该不陌生,即使印度阿三。这个词儿来自吴语上海话,吴人喜欢“阿”字,而上海话中与“三”相关的词汇,比如阿三、瘪三、猪头三等多含贬义。当时英租界中会从印度调来“公务员”,让他们负责一些杂事,而这些印度人便是英国人忠实“看门狗”,整天乱舞警棍,因此上海人便蔑称他们为“阿三”。

而越南巡捕,他们多在法捕房,被称为“安南巡捕”,有个特点,安南巡捕尤其喜欢嚼槟榔,时间久了,牙齿逐渐发黑。
说到巡捕,那么我们来说下巡捕房。185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召开第一次董事会,会上决定为维护租界的治安与清洁,将成立警备委员会。第二天,工部局便向社会刊登广告,公开招聘督察员1人,副督察员1人,巡捕30人。紧接着,董事会宣布聘用克莱夫顿为督察,月薪150元,聘请罗伯特·马根西为副督察,月薪75元,另外再聘用29名巡捕,月薪每人30元,并以1500元租借一座民房作为督察员及巡捕用房,开始组建工部局巡捕队伍和建置捕房,这便是巡捕房建立的经过。

后来,随着公共租界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租界内人口不断增多,公共租界内先后建立了15个巡捕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巡捕房体系。直到1943年7月底,汪伪政权“收回”公共租界,巡捕房也就被汪伪上海特别市警察局接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