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非洲在世界事務中只扮演了一個很小的角色。如今,非洲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國外投資急速膨脹,城市化快速發展,治理水平不斷提升,非洲大陸變化如此之快,使世界無法再忽視非洲的存在。 世界正在迎來一個不同以往的非洲世紀。近日,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刊發系列報道 《非洲世紀》 ,從不同角度對非洲的未來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編譯 /熊一舟

人口增長與教育發展

尼日利亞目前人口約爲2億,到2050年預計將有4億人口,這意味着它將取代美國成爲世界第三人口大國。 這一事實表明了 人口結構將在多大程度上決定非洲的未來。 尼日利亞的人口增長是整個非洲大陸人口激增的一部分,但人們對這種增長是會繼續還是會受到控制存在爭議。這個問題的答案將產生重大的經濟和政治影響。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長,是南亞和拉丁美洲增速的兩倍多。大多數專家認爲,如果繼續以目前的速度增長,到2050年,非洲人口將翻一番。那將是25億人,意味着 超過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將在非洲。很少有人對這些數字提出質疑,因爲人口增長的很大一部分已經被納入人口統計學家所稱的“人口慣性”——也就是說,非洲有如此多的育齡婦女,即使大多數人今天決定少生孩子,人口也會繼續增長。

然而,對未來幾十年的人口預測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分歧。聯合國預計,2050年至2100年,非洲人口將再翻一番,達到43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39%,而生育率將緩慢下降。據估計,這一比率已從1980年的6.7降至現在的4.4,還需要30年才能降至3以下。但維也納“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的人口統計學家沃爾夫岡·盧茨認爲,這低估了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女童入學人數大幅增長的影響。

在20世紀70年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只有一半多一點的孩子上小學。這一比例如今已飆升至近100%。事實上,這一統計數字會造成一定誤導,因爲經常上學的兒童比例較低,但情況已有所改善。例如,在埃塞俄比亞,小學入學率從2003年的65%上升到100%,儘管實際入學率只有61%。 這一進步十分重要,沒有什麼比教育對生育率的影響更大了。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非洲婦女平均生育6個以上的孩子,小學畢業的女性生育4個左右的孩子,而中學畢業的女性生育率降至2左右。盧茨表示,如果非洲國家迅速擴大對女童的教育規模,非洲總人口可能在2070年達到19億左右的峯值,然後在本世紀末降至18億以下。

出生率下降的同時,提高識字率,也有益於經濟增長。經濟學家認爲,東亞經濟奇蹟的三分之一可以歸因於“人口紅利”,即勞動年齡人口與兒童和養老金領取者人口比例的改善。低生育率還可以啓動一個良性循環,在這個循環中,子女較少的家庭可以在教育上投入更多資金,也可以把更多的錢存起來。這可以通過降低資本成本產生更廣泛的經濟影響。

經濟起飛與困境風險

穿過通往哈瓦沙工業園區的大門,人們會感覺有點像跨越了非洲的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邊界。在一邊,三輪車嘟嘟地響着喇叭,穿過埃塞俄比亞這個南部城鎮裏坑坑窪窪的道路。另一邊,平整的瀝青在一排排新廠房周圍形成幾何網格,代表着非洲追隨亞洲腳步進行工業化的最大膽嘗試之一。該園區於三年前開業,目前已有近3萬名員工,並計劃增加一倍。

儘管哈瓦沙和埃塞俄比亞正在建設的許多工業園區發展迅速,但該國的工業化戰略仍籠罩在陰雲之下。員工流動率高,生產率和出口增長都未達到預期,其原因可能是在遠離市場和供應商的地方建立新產業成本高昂,而且沒有現成的經驗豐富的工人。此外,這種悲觀情緒的部分原因在於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很多人質疑,出口導向型製造業是否會在非洲的經濟增長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由於自動化會讓機器代替許多手工工作,這是否會導致非洲大陸錯過本該擁有的機會?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爲政府必須決定把稀缺的資源投到哪裏。

一般來說,大多數成功的經濟體最終都會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 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丹尼·羅德里克認爲,非洲國家沒有經歷工業化階段,這種“過早的去工業化”可能使許多非洲國家無法創造工作機會和促進經濟增長。然而,這種悲觀的前景似乎與實際情況不符。儘管製造業佔GDP的份額在很多富裕國家都在下降,但在非洲卻從2011年9.4%的低點上升到了2018年的11%。誠然,這些製造業數據的可靠性存在問題,但很明顯, 非洲的出口正在大幅增長。

但是要滿足本土需求,非洲公司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在非洲支離破碎的市場上運營的國內公司往往無法實現亞洲競爭對手所能達到的規模經濟。長期的電力短缺、坑坑窪窪的道路和效率低下的港口也阻礙了發展。 非洲開發銀行的哈立德·謝里夫認爲:“最大的問題是非洲大陸無力發展價值鏈。非洲出口石油,但進口汽油,出口可可豆,進口巧克力。”

儘管如此,去年,風險資本基金向非洲新成立公司進行的投資仍達到了13億美元,比2015年的2億美元增長了600%。 經濟學家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弄清楚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創業熱潮,但其中之一肯定是受過教育的年輕人數量的增長——2000年至2016年間,非洲高等院校的入學率幾乎增長了兩倍,達到16%。

在任何地方投資都是一場賭博。但在非洲的許多地方,政府不必要地加劇了這些風險。許多外國投資者認爲,他們的回報將被貨幣貶值所稀釋。還有許多人擔心腐敗、國內衝突或他們的企業會被沒收。表現良好的國家和表現不佳的國家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治理的水平和穩定性。

經驗教訓與未來希望

非洲人理所當然地抱怨說,局外人漫不經心地把它的54個不同國家混爲一談。這樣的概括不僅是懶惰的,而且是模糊的。 非洲問題專家尼克·奇斯認爲,未來幾十年非洲最可能出現的趨勢是,不同國家的表現將出現明顯差異。

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許多左翼人士認爲,非洲之所以貧窮,是因爲它的前殖民大國希望保持這種狀態,而不是因爲它的領導人正在作出選擇。另一方面,許多保守派人士則籠統地表示,在不考慮許多非洲國家面臨的其他障礙時,腐敗或糟糕的治理是罪魁禍首。 然而,正是在研究其他類似國家如何走上不同道路的細節時,我們才能吸取教訓。

第一個教訓來自盧旺達和布隆迪,它告訴我們一個正常運轉的國家的重要性。這兩個國家都很小,地處內陸,人口稠密。自獨立以來,雙方都目睹了胡圖族多數派對圖西族的種族滅絕。上世紀90年代初,布隆迪的富裕程度幾乎是盧旺達的兩倍。然而,自那以後,盧旺達的收入增長了三倍多。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治理,盧旺達的政府功能健全,腐敗程度較低。

第二,經濟政策很重要。當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在20世紀60年代初獲得獨立時,它們有着相似的經濟,都依賴於農業,人均收入幾乎相同。但他們選擇了非常不同的經濟模式。坦桑尼亞將大公司國有化,並強迫人們進入集體農場。肯尼亞則擁抱自由市場。今天,肯尼亞人的財富增加了80%。

非洲最成功的經濟體毛里求斯或許是一個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它說明了擁有良好政策和健全制度的國家如何進入發展的良性循環,而沒有良好政策和健全制度的國家如何陷入貧困與衝突的惡性循環。毛里求斯很小,遠離貿易伙伴,經濟依賴於糖的出口。然而,自獨立以來,毛里求斯的人均收入經通脹因素調整後增長了約6倍,使其成爲非洲人均第二富裕的國家。它的成功引起了著名經濟學家的興趣。傑弗裏·薩克斯和安德魯·華納認爲,毛里求斯之所以表現出色,是因爲該國經濟開放。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羅默將其成功歸因於外國對其出口加工區的投資。

非洲許多地區仍然深陷困境。由於治理不善,尼日利亞的經濟增長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南非,這個經濟強國,由於腐敗和管理不善,幾乎無法維持其經濟發展。薩赫勒地區陷入了暴力、高生育率和高文盲率的惡性循環,需要幾十年才能打破。新冠病毒對非洲大陸的人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風險,它將擾亂非洲的經濟。

但是,從長遠來看,非洲未來的主要趨勢仍然是快速城市化,移民和匯款不斷增加,入學兒童比例上升,成千上萬的學生到國外大學留學。這些是非洲未來充滿希望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