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2018年5月,豐巢科技在徐州東站上線了全國首臺高鐵智能櫃,主要提供寄存行李、收寄快遞等功能,解決高鐵樞紐人羣的綜合需求。”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一種可能的方式是豐巢科技要求各家快遞公司支付使用費用,但快遞公司本身不會承擔這一成本,並通過調節快遞費方式向消費者轉移該成本的壓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原標題:爭議中的豐巢超時收費:一場各懷心事的“生意經”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豐巢收費的事件中,即便被多地管理部門點名,快遞公司鮮有發聲。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聯繫中通快遞等公司時,其表示目前還在觀察評估事件影響,無法作出更多評論。

先是宣佈超時收費,隨後公佈併購中郵智遞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郵智遞)。“五一”小長假前後,深圳市豐巢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豐巢科技)先後用這兩個重磅消息讓自身陷入輿論漩渦之中。

從消費者投訴到小區業委會羣起“反擊”,不斷髮酵的收費爭議,迫使豐巢科技近期通過一封公開信來表達“深感不安”。但在公開信中,豐巢科技並沒有對收費一事做出讓步,並認爲其推出的“會員服務”是對行業服務能力提升的通盤考量,錯就錯在未能向公衆“解釋清楚”。

然而,豐巢科技的強硬可能並非真衝着消費者而去。在超時方面,豐巢科技不排除在12小時保管時間上作出讓步。但在這場圍繞豐巢快遞櫃、快遞員以及消費者的收費“較量”中,隱身在快遞員背後的快遞公司卻鮮有“曝光”。

“即便用戶認可豐巢快遞櫃收費,但基於現有的快遞櫃規模,也不足以覆蓋快遞櫃的成本。”快遞行業專家趙小敏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這場爭議背後,很大可能需要通過快遞公司來“埋單”,但是會轉嫁給消費者。

快遞櫃盈利模式難解

2010年,中國郵政鋪設了第一個智能包裹投遞終端,拉開了我國智能快遞櫃發展的序幕。十年間,我國智能快遞櫃市場先後出現了“速遞易”“中集e棧”“收件寶”“雲櫃”“豐巢”“菜鳥驛站”等品牌,中國郵政、阿里、京東順豐控股、“通達系”快遞公司等衆多巨頭公司閃現其中。

智能快遞櫃的出現與我國快遞行業一直強調的“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密切相關。它較爲妥善地解決了各方的痛點,如收件人時間與快遞派送時間的衝突,快遞員節約時間並降低二次派送頻率,小區物業避免因替居民保管出現丟件糾紛,快遞公司提升快遞配送效率避免“爆倉”現象。

因此,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我國智能快遞櫃的投放數量迅速提升。根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末,我國智能快遞櫃的投放量達40.6萬組,較2018年增長約50%。

而本次疫情期間,智能快遞櫃在“無接觸配送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4月份,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表示,將指導省市兩級郵政管理部門與地方相關部門協同配合,推動將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公共服務站等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範疇,加快規劃建設。這預示着,我國智能快遞櫃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但對於智能快遞櫃公司而言,儘管市場潛力巨大,但行業十年的發展歷程不僅未能讓智能快遞櫃摸索出清晰的盈利模式,反而不斷暴露出經營方面的弊端。

A股公司成都三泰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三泰控股)的多年試水便是前車之鑑。

2012年10月,三泰控股發佈公告變更募集資金用途,擬6000萬元投資“24小時自助便民服務網格及平臺建設項目”,併成立成都我來啦網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成都我來啦)推出“速遞易”業務。

2013年起,三泰控股將“速遞易”業務在全國範圍內迅速鋪設。四年後,估值達26億元的成都我來啦實現股權出售,中郵資本、驛寶網絡、亞東北辰成爲新晉股東。這其中,中郵資本認購50%的股份成爲“速遞易”最大股東。

交易完成後,成都我來啦逐漸變更爲中郵智遞,“速遞易”則更名爲“中郵速遞易”。

財務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7年,“速遞易”業務分別給三泰控股帶來了0.32億元、3.09億元、2.24億元以及1.42億元的營業收入。但相應年份,三泰控股因大量鋪設“速遞易”業務造成的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不容樂觀。這其中,在2015年、2016年兩年,這項數據分別爲-21.16億元、-11.50億元。與此同時,線下網點鋪設後規模增加導致“速遞易”業務整體設備折舊增加,由此拖累淨利潤。

根據財務數據,當三泰控股將成都我來啦部分股權出售給中郵資本時,標的公司2016年虧損5.11億元。而中郵資本等各方接收經營數年後,中郵智遞2019年依然虧損5.18億元。

有趣的是,在談及豐巢科技併購中郵智遞所帶來的影響,三泰控股稱將不再分攤中郵智遞的損益,公司的盈利情況將得到顯著改善。

事實上,作爲本次收購方的豐巢科技,其近些年來的經營狀況同樣不樂觀。2019年,豐巢科技的母公司豐巢開曼虧損7.81億元。

由此看出,就盈利能力而言,智能快遞櫃無疑是 “燙手山芋”。

“國內智能快遞櫃市場目前處於發展政策不完善,用戶不熟悉、企業不盈利的早期階段。”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分析,一是目前我國智能快遞普及率不足,“養不起”綜合價值;二是智能快遞櫃使用率不高,“養不起”高頻變現,延展價值難以實現;三是重複使用率不足,因電商快遞中價格敏感性消費者居多,智能快遞櫃用戶羣體性不穩定。

“一組快遞櫃成本四萬到五萬,而且需要迭代升級,加上社區入場費、水電費等,企業尚處於投入期。”楊達卿進一步表示,智能快遞櫃公司現階段的虧損還跟企業處於投資佈局的階段有關。

那麼,現階段,智能快遞櫃靠什麼方式來獲取收入?這一答案則出現在三泰控股2017年出售成都我來啦的方案中。

根據當時的出售方案,“速易遞”的業務收入主要由派件收費、超期收費、廣告收費三部分構成。這其中,派件收費,是向快遞員收取櫃箱使用服務費;超期收費,是按超期天數向物件業主收取超期寄存服務費。但“速易遞”多年來的營收模式表明,上述三項收入完全不能覆蓋各項成本。

那麼,豐巢科技能否破局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2018年,豐巢科技就已經邁出轉型步伐。

當外界還在關注智能快遞櫃如何打破盈利難題時,“豐巢快遞櫃”的微信公衆號卻在2018年6月悄然更名爲“豐巢智能櫃”,並沿用至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2018年5月,豐巢科技在徐州東站上線了全國首臺高鐵智能櫃,主要提供寄存行李、收寄快遞等功能,解決高鐵樞紐人羣的綜合需求。根據豐巢科技計劃,2019年其預計在浙江、江蘇、上海、山東等全國重點省市投放近100臺高鐵櫃。

這是豐巢科技向社區場景外的其他公共場景所做的延伸。一位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豐巢向寄存環節探索,選擇火車站等公共場合更容易吸納付費用戶。

豐巢收費是“聲東擊西”?

“速易遞”的案例表明,向用戶收費似乎並不能幫助智能快遞櫃業務實現盈利。

趙小敏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認爲,目前全國快遞櫃的規模以及使用率並不大,即便快遞櫃數量快速增長且用戶認可收費,智能快遞櫃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擺脫不了虧損。

但爲何此次豐巢科技卻依舊堅持向消費者收費呢?

“此次事件的關注點並非在豐巢收費上,而是快遞員爲何屢次出現未經消費者同意就將快件投入到快遞櫃中。”趙小敏表示,智能快遞櫃的出現大大提升了快遞員的日均投件數量,提升配送效率,這對於快遞公司本身而言也是件好事。通俗來說,快遞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不少快遞員願意向豐巢快遞櫃支付服務費用,而這次事件的壓力最終也會傳遞至快遞公司身上。

5月11日,上海市消保委就豐巢超時收費一事作出回應,其中就強調“快遞公司將快件放入快遞櫃,都應徵得消費者的明確同意。”這一點同樣出現在江蘇、浙江等郵政管理部門的回應中。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消費者協會近期回應時還明確指出,未經收件人同意情況就存入快遞櫃而產生的費用,應由快遞公司自行承擔。

中通快遞、韻達股份等快遞公司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其均要求公司快遞員按照我國《快遞暫行條例》的要求規範投遞。但也有快遞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由於每個快遞員的派送情況不一樣,物業和客戶要求也不一樣,所以對快遞員無法進行統一要求。

一位快遞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豐巢快遞櫃針對每件快遞按照尺寸大小收費0.4元至0.6元不等,但對於每天四五百件的配送量而言,投放快遞櫃將大大提升派送效率。

“我們也知道客戶抱怨不打電話就放櫃子,但只有這樣我們一天的件才能派送完。”該快遞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快遞公司也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客戶投訴過去一單快遞懲罰50元,但其仍願意“刀口舔血”。

經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瞭解,除了順豐和京東等直營快遞公司外,如“通達系”快遞公司的快遞員工資構成幾乎都按照“底薪+提成”設計,即通過計件工資的模式來給快遞員進行收入的分配。這種工資模式下,快遞員派送的快件數量越多,其收入就越高。

受此影響,一方面,“通達系”快遞公司的薪酬模式客觀上造成快遞員對智能快遞櫃的依賴。另一方面,在“加盟制”模式之下,各大快遞公司出於對網點穩定的經營需求同樣也會使得快遞公司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快遞員的這一投遞行爲。

2017年2月,圓通速遞在北京、合肥、天津、上海等地區的多個快遞點出現了員工罷工、人手不足的現象。這起加盟網點風波拖累了圓通速遞2017年一季度的經營業績,同時也給其他“通達系”快遞企業在處理加盟商關係時敲響警鐘。

在快遞公司與加盟商關係的處理中,嚴格懲罰的直接後果可能會造成圓通事件的重演,出現快件堆積和無人收件的情況。因而,部分快遞公司反映無法統一規範快遞員的行爲也就不難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豐巢收費的事件中,即便被多地管理部門點名,快遞公司鮮有發聲。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聯繫中通快遞等公司時,其表示目前還在觀察評估事件影響,無法作出更多評論。

從目前監管部門的發聲情況來看,快遞公司已經被推向臺前,只是各方還在觀望中。“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各家快遞公司和豐巢將一起坐到談判桌上。”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一種可能的方式是豐巢科技要求各家快遞公司支付使用費用,但快遞公司本身不會承擔這一成本,並通過調節快遞費方式向消費者轉移該成本的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豐巢科技藉助收費推出會員服務時,豐巢科技不排除有轉化流量的意圖。

通過併購中郵智遞,豐巢科技獲取了全國智能快遞櫃約70%的市場份額。“智能快遞櫃如果能充分轉化成流量入口和消費抓手,快遞櫃企業可以通過精準營銷、社區廣告、社交電商等衍生服務實現更好的商業轉化,而這些業務方向都需要客戶數據的支持。”楊達卿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經過持續發酵,“豐巢智能櫃”公衆號在線客服已經將“快件入櫃保管/屏蔽”設置方法置頂爲常見問題。

而屏蔽的一個關鍵操作條件是,“開通會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