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式50毫米采用线膛外加专用89式榴弹,射程可以达到670米,也可以使用91式手榴弹和十年式手榴弹,这时候的射程降低到200米。

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的改进型,口径50毫米,全炮长431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4.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宽67毫米,重2公斤,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当时很多国家都装备50毫米迫击炮,日本货的射速低点,但战斗转换快,火力反应灵活。 这东西因为直接在排战斗队形内,比较容易遭到对方火力压制。

掷弹筒从原理上来说,是一门超轻型的迫击炮,说起来它之所以被创造还有日本人的很多功劳。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和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地盘发动了残酷的日俄战争。在这场狗咬狗的战争中,更为凶残和顽强的日本人逐步占了上风。在攻击俄军旅顺要塞的时候,虽然日军伤亡惨重(第一次总攻的六万人就伤亡一万六千),甚至一天就伤亡五六千人(当时日军参谋接到伤亡报告时候也不敢相信,认为可能是下级上报数字出错--多写了一个0),但是日军依靠自己兵源和火力的优势,逐步把俄军的据点一个个清除。

二战后期,这类50毫米迫击炮陆续退出东线,步兵更融入了以师炮兵为核心的作战体系中。 89式榴弹威力被十年式和99式手榴弹大三倍,比91式和97式大两倍,飞行中的呼啸声和野炮炮弹相似,非常响亮,很有震慑力。

滑膛炮身,十年式和91年式手榴弹为弹药,弹道性能极差,射程只能达到175米,命中精度也极差,基本上就是大号的烟花弹,很快就被89式取代,但因为可以发生照明弹,信号弹之类的特种弹,被炮兵部队和车辆部队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因为十年式掷弹筒太烂,第2年日本人就搞出新一轮样炮,但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使成品和技术资料全部烧毁,1925完成基本测试,1926年开始由步兵学校开始长时间的试用,1929年完成改进,1932年命名为89式掷弹筒,开始大批量生产,到1945年共生产12万门。

标准配置是1个掷弹筒分队10人3门掷弹筒,1门掷弹筒3个人,携行89式榴弹54发,配属于步兵小队,3个步枪分队,1个掷弹筒分队。早期掷弹筒分队配2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