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論:防疫口罩及原材料“國標”應儘快出臺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口罩爲代表的防疫物資及其原材料需求量大增,賺錢效應下也讓行業亂象頻現,尤其因國家標準未出臺等原因導致的以次充好及劣質產品氾濫,數度引發熱議。

  日前,《兒童口罩技術規範》推薦性國家標準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發佈,規定了適用於6歲至14歲兒童口罩的外觀和質量,明確了兒童衛生口罩的顆粒物過濾效率不低於90%,細菌過濾效率不低於95%等要求19項主要性能指標。

  目前,我國口罩相關的國家標準尚不齊全,2016年實施的《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範》,主要針對細顆粒物(PM2.5)的防護。在兒童口罩國家標準出臺之際,市場對成人口罩及原材料國家標準的出臺甚是期待。

  4月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佈了自2月以來的“非醫用口罩產品質量監督專項抽查”結果,共檢出47家企業的51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爲過濾效率以及防護效果。截至4月24日,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查獲問題口罩8904.6萬隻,累計查辦非法制售口罩等防護用品案件29906起,罰沒款3.5億元,案值3.1億元。被查處的只是冰山一角,不合格的口罩規模難以估量。

  與此同時,生產或主營業務中含有“口罩”的企業也在短短數月間“大躍進”,根據啓信寶數據,1月1日至4月20日全國新增相關企業18132家,此外還有二級行業爲批發業、零售業的企業。僅安徽安慶一地就新增了2100多家口罩企業,福建泉州則新增了1000多家。

  口罩的關鍵原材料熔噴布同樣瘋狂,江蘇的縣級市揚中原來並沒有什麼熔噴布生產廠家,列入工信部保供名單的也就兩三家。但截至4月10日,揚中登記註冊涉及熔噴布生產、銷售的企業已達800多戶。背後的原因是一場疫情讓熔噴布的價格由原來的2萬/噸,暴漲到30萬元以上。

  很明顯,短時間內倉促上馬的口罩及原材料生產企業,質量是很難保證的。巨量需求和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帶來的利潤面前,難免泥沙俱下。揚中市調查整頓後就發現,大多數熔噴生產商質量不達標,根本無法防禦病毒,可謂名副其實的“黑心產品”。

  以次充好及大量的不合格產品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給防疫工作帶來負面影響。且催生了僞認證行業,只要打上一個歐盟(CE)或美國(FDA)的認證,似乎就是合格的象徵。事實上,CE認證標準流程時間在4至6個月左右,且需要歐盟授權的認證機構專家到中國現場審覈。

  如今,國內疫情尚未徹底結束,境外疫情仍處於擴散階段,口罩需求還很旺盛,面對國內口罩及原材料亂象頻出,除了加大檢查力度,重拳打擊違法違規生產企業外,防疫口罩及原材料的國家標準急需出臺,以強制性的手段讓市場迅速擠出不合格的企業與產品。

  從國際上看,不少國家和地區有着較爲嚴格的標準,除歐盟市場上銷售必須獲得CE認證外,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將其認證的防顆粒物口罩分爲9類,其中根據口罩中間濾網過濾特性分爲100等級(表示最低過濾效率爲99.97%)、99等級(最低過濾效率爲99%)和95等級(最低過濾效率爲95%)三種,按濾網材質的最低過濾效率,又將口罩分爲N、P、R三個等級;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同樣規定了防顆粒口罩製造過程中必須使用的程序和材料,以及確定的測試和性能結果,以確保其使用安全。

  我國在率先控制住疫情後迅速成爲口罩出口大國,加上目前國內需求仍大,如此情形之下,防疫口罩及原材料國家標準的出臺,已是當務之急。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