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利用平臺對建築垃圾運輸車輛進行實時監控

工作人員在夜間開展執法檢查

成都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經濟社會運行正在趨於正常。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成都市揚塵治理辦工作人員卻更忙碌了,支持工地儘快復工,工地作業面擴大、作業時間延長,揚塵防治壓力驟然增加,各種揚塵問題也隨之而來,他們的工作量也隨之增大。在生機勃勃的春日裏,乾淨的街道、清新的空氣的背後是他們更多的付出。哪裏髒,哪裏灰塵大,他們就去哪裏,他們是成都藍的“治塵”人。

全面復工

“5+2”“白加黑”

加大巡查檢查力度

近期,中心城區工地全面開工。隨着企業復工復產,工地的施工時間延長,造成揚塵污染的壓力隨之增加。如何在確保各類工地有序復工的同時,守住揚塵防線,成都市揚塵治理辦工作人員李茂輝和同事,加大巡查檢查力度,5+2、白加黑對全市各類工地進行巡查督查。“外面一層灰,裏面一身汗,肯定是少不了的,口罩取下來,裏面全溼了”。

爲查處各類揚塵污染行爲,他們重拳出擊,有的放矢,迅速有力,高頻次開展了多次專項執法檢查行動。3月10日,開展了各類工地“六必須、六不準”落實情況的檢查,全市出動執法人員1017人,檢查各類復工工地694個;3月18日,開展了地鐵和市政道路等重點項目施工工地揚塵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全市出動執法人員1063人,檢查地鐵和道路工地614個;3月25日,開展了全市園林綠化(含綠道)工地揚塵管控情況專項執法檢查行動,全市出動執法人員574人,檢查綠化工地231個;4月1日,開展了閒置地塊、拆遷工地揚塵防治專項檢查行動,全市出動執法人員744人,檢查閒置地塊和拆遷工地共計391個,全力整治建築垃圾非法傾倒亂象;4月8日,開展了市政修繕工程揚塵管控情況專項執法檢查行動,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625人,檢查市政修繕工程共計252個;4月10日,開展了建築垃圾運輸車輛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行動,全市出動執法人員684人,檢查建築垃圾運輸車輛共計1456輛。

以往面臨重污染天氣是在秋冬季節,而今年隨着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在工地加快復工復產的特殊時期,面臨着揚塵治理的壓力更大,對於他們來說,則意味着一個接着一個疲憊的夜晚,凌晨還在外面巡查檢查是常事。

科技加持

發現異常自動報警

更能人機互動遠程監管

藉助全新升級的成都市工地揚塵監控及建築垃圾運輸處置信息和監管平臺,他們有了千里眼、順風耳,可以通過人機互動24小時全天候對全市工地進行遠程視頻巡檢,對全市運渣車複雜的行駛軌跡進行全流程跟蹤。“工地的門口裝上了攝像頭,沒有渣土證、不在名單內的運渣車車牌號無法識別,入口的擋杆不會升起,車是進不去的。”成都市揚塵治理辦建渣運輸管理組負責人譚喬介紹的是今年升級了的成都市工地揚塵監控及建築垃圾運輸處置信息和監管平臺的新功能之一。除了實施跟蹤監管建渣運輸車輛,升級後的平臺還有了千里眼,能人機互動遠程監管。

譚喬拿出手機,打開該平臺配套的名爲“天府藍”的手機應用,進入系統後,根據選擇,可以查看相關工地的監控實時畫面。進入一個工地監控視頻後,隨着鏡頭移動到入口通道,語音提示道路需要硬化;鏡頭移動到工地內部的一臺霧炮機,語音提示需要注意擺放的位置,確保降塵的效果。“工地管理人員需要跟隨這個應用的語音提示,每天上下午各檢查一次工地,如果沒有完成,或者完成的過程中出現問題,該系統便會自動報警,值守平臺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就能收到消息,大幅提高了監管效率和效果”,譚喬興奮地介紹着該平臺的先進功能。

“天府藍”的監控還連接了工地內部另外一個固定的攝像頭,可以實現對工地24小時全天候的監控。該攝像頭也具有智能識別的功能,發現問題後也可以自動報警。管好了工地還不算完,升級後的平臺對全市運渣車輛的管理也是“一個也不能少”。“目前全市150家建渣運輸公司,總共有11000多輛運渣車,每一輛都錄入了《名錄》。”譚喬表示,“每一輛車行駛的軌跡,包括中間在哪停過、停過幾分鐘,都會清清楚楚地顯示在平臺上。假如某道路邊發現違法傾倒的建渣,找到路過車輛,調出軌跡,查看是否有異常停車,就能找到答案”。

科技再先進,也需要使用的人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譚喬和同事們會不定期在重要路口設卡對運渣車進行檢查,確保上路的都是有證合規車輛。說到查車,譚喬笑着說:“可能是職業病,無論是工作日還是週末,無論是上班還是休息,只要看到運渣車,就忍不住拿出手機打開應用掃一下車牌號,看是不是《名錄》內的,不是的話,馬上聯繫屬地管理人員依法處理”。這樣的職業病,李茂輝也有。週末出門玩,看到路邊有建渣就忍不住開車圍着轉一圈,查看周圍工地,分析建渣來源,對確認是違法傾倒的,他會立即通知屬地相關人員前來調查處理。他說:“已經養成習慣了,忍不住”。

看到朋友圈從市區遠眺西嶺雪山的美照,走到路上聽到大家說成都空氣變好了,譚喬和李茂輝都會覺得很自豪,“感覺有一份自己的努力在裏面。看到成都藍,我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林聰

圖片據成都市城管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