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微妙的,俗語說:

“見人只說三分話”

說的就是要讓人在說話的時候要多留個心眼,不能在還沒了解對方是敵是友的情況下就將一切都進行坦白。這樣百害無一利,如果對方是個好人,那自然沒有什麼關係,只怕萬一對方並不是把你當成朋友的話,那一溜煙說漏了什麼,反倒會成爲別人的把柄。


自古《論語》和《道德經》都曾講到過要做一個能知人、識人的智者。

他們認爲真正的智者是身處人羣中可以一眼看出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孔子雖然認爲“人性本善”,但也提倡要學會“識人”。

古往今來有多少豪傑命喪小人之手,又有多少朝代被小人縮短命數。就拿秦朝的趙高來說。趙高爲了自己的利益,在朝中收買人心。其中就包括李斯。李斯本和趙高不在同一隊列中,但因爲趙高的忽悠,戳中了李斯的痛處。這才讓李斯全心全意和自己密謀着沙丘串改聖旨一事。後來,胡亥當上了皇帝,一朝得勢的趙高於是就反過來咬李斯一口,在胡亥耳邊陷害李斯,讓皇帝殺了他。李斯最終的下場是悲慘的,因爲他信錯了人,他沒有認識到趙高的爲人,沒有看清隱藏在趙高笑容下的那把刀。


由此可見“識人”是很重要的。曾國藩老先生就爲我們總結了三條口訣。只要我們按着這三條口訣來看一個人,那就可以減少很多上當受騙的機會。

曾國藩的三條口訣


這三條口訣曾國藩記載在他的《冰鑑》一書中。


首先,他認爲一個人的行爲是可以提現一個人的品質的。原話這樣說到:

“不了處看其脫略,做了處看其針線。”

這句話曾國藩融入了道家思想的“氣”。他認爲當心中的雜念還沒有去除的時候,就要看他的行爲是否戒驕戒躁,能夠做到進退有序,有條不紊,不慌不忙;當一個人已經去除雜念的時候,就要看他的思維邏輯是否縝密,所思所想是否合理。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那這個人就是表裏如一了,不是光光爲了好看擺擺樣子而已。


其次是

“小心者,從其不了處看之,疏節闊目,若不經意,所謂脫略也。”

曾國藩認爲,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不同性格的人的處事方式也是不同的。曾國藩認爲要想看出平時處事小心謹慎的人的真實想法那就得花點心思。一般來說這種人的心氣比較高,所以要想讓他原形畢露,那就得不斷地打擊他,讓他的優越感降到最低。

一旦他的優越感失去的時候那他就會亂了陣腳,

到時自然而然就把最真實的一面給展示出來了。


最後一條是

“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周密,無有苟且,所謂針線也。”

曾國藩認爲要看出性格豪爽之人的真實面目,就得看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是否考慮周全,思維是否縝密。因爲性格豪爽之人若不仔細看他們的行爲,只會覺得他們過於粗枝大葉,但仔細看去其實可以知道在他們看似粗略的行爲背後,卻有着緊密的邏輯,他們時刻關注着周圍的一切,以免出現不必要的錯誤。所以,

曾國藩認爲如果豪放之人表裏如一,那麼他自然會估計細節之處,但若他並不是真的表裏如一的虛僞之人的話,那自然就不會去注意這些細節之處。

曾國藩的三個口訣如果能夠爛熟於心,並且應用自如的話,那很多虛僞之人就逃不過衆人的火眼金睛了,那些善良單純的人如果也能學習到其中的精髓,那麼就可以減少上當受騙的機會,避免中了小人的計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