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就是说,王莽不仅在中国禁止取双字名,还派人劝匈奴单于,让他们部族的人也取单名,如果遵守,会发丰厚的奖励。这种说法,被很多人所接受,故而他们给孩子取名的时候,都取单名,这种习惯,一直被延续下来。

人之有名,以相纪别。

名字不仅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社交符号,也承载了长辈寄予的厚望,更是宗族血脉延续的标识。同时,不同时代的名字,又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现代因为种种因素,取名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因此也流传了许多关于名字的段子,可谓是父母的脑洞有多大,儿女的名字就有多精彩。例如熊初墨(熊出没)、朱逸群(猪一群)等等,看到这些名字,我暗暗庆幸了一番父母有限的想象力。

不过,在古代,名字就很有讲究。古人有姓、有氏、有名、有字,还有号,取名的时候,也不是想到什么字,就可以取什么字的,限制很多,大有讲究。

相信各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会产生过一种疑惑,为何他们的名字,多为单名呢?例如刘备、曹操、赵云、关羽。把朝代再往前推一些,秦汉时期的刘邦、项羽、韩信、张良、萧何。再往前,先秦时期李耳、孔丘、庄周、白起……。

若是将东晋以前的历史人物做个姓名统计,能够发现,单名远远要多于双字名。显然,这种单、双名数量极大的差别,并非是偶然造成的,而是有着某种因素的制约限制所造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取名奉行“五则”和“六避”。五则分别是:有信、有义、有像、有假、有类;六避则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六避比较好理解,就是不用国名、官名等等,五则是根据孩子出生时的一些生理、相貌特征,或者出生时发生的事来取名。

比如孔子出生时,头顶有些凹,所以取名为“丘”,他的儿子出生时,有人送来一条大鲤鱼,所以取名为“鲤”。

其实从上古时期开始,人们就习惯取单名,并且没有约定的成为了一种风尚。后来孔子在著《春秋》的时候,将一些双名的历史人物,改成了单名,比如《春秋·定公六年》: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

这里的仲孙忌本叫仲孙何忌,所以很多人认为,孔子将其改为单名,是有深意的。《公羊传》认为:

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意思就是说,孔子之所以将他改成单名,是因为双字名不符合礼法。这种说法,被很多人所接受,故而他们给孩子取名的时候,都取单名,这种习惯,一直被延续下来。并且西汉是非常尊崇儒家的,虽然此时也有双字名,但双字名还是会被有意无意地规避。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王莽执政之后,大搞复古政策,就连名字也做出了相关规定:禁止取双字名。据《前汉书·匈奴传》记载:

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

也就是说,王莽不仅在中国禁止取双字名,还派人劝匈奴单于,让他们部族的人也取单名,如果遵守,会发丰厚的奖励。单于听到只要取单名就有钱的,就答应了。虽然王莽的新朝很快覆灭,但是这种取单名的习惯,却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东晋时期。东晋时期,很多人为孩子取名时,在单名后面加个“之”字构成双字名。比如书圣王羲之、被誉为三绝的顾恺之。这是因为,当时信奉天师道,在名字后面加“之”是信徒一种信仰标识。由此,人们开始逐渐使用双字名,至于如今,单名、双字名都是十分常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