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保障是一支军队旺盛战斗力的基础。抗战中,中国军工人不畏艰苦险阻,发扬“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精神,硬是在山洞中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比如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今天的故事得从南川县南部的一个纵深210米的天然溶洞说起,在这个山洞里诞生了抗战时期第一座溶洞飞机制造厂,在当年艰苦的条件下,工人们是怎么实现这个奇迹的呢?

  溶洞飞机制造厂全貌

  1938年1月, 飞机制造厂开始开工建造。杭州飞机制造厂分派技工73名为骨干,在当地招收一些人员,进行工厂的设计和基建。至年底,工厂的基建初具规模:从川湘公路49千米处修一条简易公路(7.6千米)到溶洞内。在溶洞一侧小洞内安装了柴油发电机提供动力照明用电。在洞内建了一栋3层的车间大楼,占地1200平方米。洞口修建了一栋3层高的工务楼。洞内两边是厂房,中间通道可停放或装配20多架战斗机。

  洞内遗址

  厂房内设有机工、钳工、白铁、机身、机翼、电镀等车间,在洞外还建有铸锻、油缝、修配、木工、修理等车间。生活设施远离厂区,虽然简陋,但基本齐全,有职工宿舍、文化体育设施、天然游泳池。洞内建筑有较好的防潮、防火设施,洞外建筑有较好的防空伪装。后来,又先后修建了一些生产和生活用的设施,在洞外建了机身库、办公室,沿公路建了职工医院、宿舍。后来又修建了职工俱乐部、托儿所,以及总装车间等。

  洞内生产出的飞机

  在海孔洞左侧下方有一小洞名为蛤蟆洞,从后沟小溪流下来的山水进入海孔湖后,都要通过蛤蟆洞流进入地下。正是利用这种水利资源,建设者们通过在蛤蟆洞安装水力发电机,彻底解决了工厂的动力和照明用电。

  当年修建用的石碾子

  飞机厂在建造的同时,机器装备的搬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厂长朱霖率领全厂职工,经过十多天的抢救整理,把厂内残存的机器设备打包整理,从都阳湖出发逆流而上。但运输船都遭到日本飞机的一路堵截。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为此亲自赶到宜昌,指挥民生公司船队抢运飞机厂人员物质,及时更换了被炸毁炸伤的船只,抢救机器和人员。入川的整个运输划分为三段航线,宜昌至三斗坪为第一段,三斗坪至万县为第二段,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

  第一架军用运输机“中运一号”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辗转,所有人员和机器终于会师重庆。飞机厂于1939年在洞里建立,命名为“第二飞机制造厂”。为了保密,当时的通讯地址是南川县丛林沟10号。该厂建成后,成为旧中国飞机制造工业的三大厂之一(另外的两大厂分别设在昆明和成都),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架军用运输机“中运一号”,成了中国第一架军用运输机出生的摇篮。

  想了解更多更有趣的历史知识吗?

  微信公众号“野马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