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劉鑫 尹彥鑫 毛梓權

隨着對外開放交往的不斷深入,我國公民出國(境)證件審批數量以每年極高的速度逐年增長,對出入境管理窗口民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大廳窗口有一位警花,她十多年來在基層一線服務羣衆,有過感動,也有過委屈,但她從未想過放棄,她憑藉對公安事業的無限熱愛一直堅守在服務羣衆的第一線。

解羣衆所急,收穫滿滿的幸福感

民警劉海霞:出入有境情無境,業務尖兵有擔當

在一線窗口服務,劉海霞每天要接待數百名辦理業務的羣衆,有時因爲連續解答羣衆問題的時間過長,嗓子出現聲帶嘶啞的情況,也顧不上喝口水、歇一歇。

“工作雖然辛苦一點,但是能夠讓羣衆滿意,對我的工作表示認可,我心裏就知足了。”劉海霞說,她記憶很深的一次是,有一天業務辦理大廳裏來了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她一看就很着急,後來我才得知,這位阿姨的姐姐在臺灣病逝,她要去奔喪。”

正常辦理赴臺通行證至少需要幾個工作日,時間根本來不及,劉海霞多方協調幫助老人解決了這一難題。“後來這位阿姨的兒子專門給我們單位打來電話說,老人在飛機上就叮囑他一定要好好感謝我。得知這個消息後我非常感動,感覺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劉海霞告訴記者,十多年的窗口工作,她收穫了太多感動。

參加維和,展示中國警察形象

民警劉海霞:出入有境情無境,業務尖兵有擔當

2005年,經過層層篩選,劉海霞成爲第三支赴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中的一員。這對年輕女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爲要深入的是險惡之地:流彈四處飛,治安狀況極度混亂,暴亂終日不斷……除了隊員們的安全難有保障,生活條件的惡劣也讓他們度日如年:沒有新鮮蔬菜,蚊蠅肆虐,高溫酷熱……

“去之前做了最壞的打算,但是下飛機的一瞬間,還是發現超出想象。”劉海霞告訴記者,當時海地組織大選,整個國家非常混亂。

記者瞭解到,因爲參加維和行動,劉海霞兩次推遲了婚期。“第一個月是身體、心理最難熬的適應期,很多人都特別想家。”劉海霞坦言,“海地的通信條件也非常惡劣,我們與家裏的聯繫只能通過衛星電話,每兩週才能跟家裏通一次話,平常不怎麼看新聞的母親,整天盯着中央四臺的新聞節目,一聽到“海地”神經立馬繃緊。”劉海霞說,當時在營地裏看到國旗真的非常親切,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諧的國家是多麼的幸福。

“連日看到戒備森嚴、草木皆兵的部隊和行色匆匆、焦慮哀傷的民衆。”從小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她,深深感受到了政權動盪的可怕,更意識到“維護世界和平”對於每個人的重要性。

以情動人,像對待家人一樣

民警劉海霞:出入有境情無境,業務尖兵有擔當

嚴格審查,不僅需要一雙犀利的眼睛,還需要有一顆剛正不阿、不徇私情的心。劉海霞負責的工作需要一道道環節嚴格審查,保證申請人身份信息真實無誤。也正是因爲她的嚴格執法,有些市民不理解,對她發脾氣。但是劉海霞每次都是耐心解釋,最終贏得了羣衆的理解和稱讚。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位年輕人要到香港參加考試,按照要求需要提供准考證才能辦理業務,但他卻沒有帶。”劉海霞回憶說,“當時年輕人非常激動,以爲我們是故意難爲他,其實我也非常替他着急。”劉海霞跟他推心置腹反覆解釋,並想辦法解決。正是在劉海霞的提示下,年輕人突然想起自己手機裏存有準考證照片。最終,這名年輕人順利拿到了自己的通行證。

“拿到通行證後,這名年輕人詼諧地對我說‘謝謝您!我的姐’,當時我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從此以後,每當遇到羣衆不理解,劉海霞就以“上班就是幫羣衆解決困難”的心態面對,工作起來也更有勁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