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批患者入院的那天是王丽炳在武汉工作时间最长的一天。(王丽炳与队友们在汉口医院工作时的合照)。

“爸、妈,医院让我回去支援,春节又不能陪您二老一起过了。”

时至今日,回忆起三个月前向父母告别的这一幕,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师的王丽炳仍然内心颇不平静。

那时,王丽炳已经要“逆行”武汉,支援“战疫”。但是他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就用善意的谎言“瞒”过了父母。两位老人当时并不知道儿子将要奔赴一个无声的抗疫战场。

请原谅我善意的“谎言”

今年除夕凌晨突然间接到出发驰援武汉通知,王丽炳开始忐忑。年前的上海还是一片祥和,大家都在忙着置办年货,即使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他也并没有想到疫情的蔓延速度会如此迅雷不及掩耳。此时他开始意识到,武汉的状况可能要比媒体报道的要严重很多,疫情已经到了危难关头。

辗转反侧了几个小时,直到听到厨房传来的涮洗碗筷声,王丽炳才晃过神来意识到天早已亮了。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不告诉父母即将出征武汉的事实。5年前自己主动请缨赴西藏军区总医院援藏工作1年,虽然自然环境艰苦,但适应几天以后就没事了,在那边还只是开展常规医疗工作,父母每天都电话不停,如果让他们知道这次是去疫情中心城市—武汉,那这个春节他们怕是无法安心度过的。

“过去的十几年,由于学习、工作等种种原因,本就与父母聚少离多,实在不忍心让年迈的他们再为自己担惊受怕。作为医务工作者,阻击恶疾是本职所在;而作为一名军人,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次疫情就是命令,就是出征的号令。不管这次能否顺利归来,相信爸妈都会理解我的决定,希望这个谎言能换来他们片刻的安宁。”

星夜兼程赴“战场”

简单收拾行李后,告别家人,匆匆赶到医院集合,参加了简短的动员会,王丽炳开始了解到这次的抗疫可能会是一段披荆斩棘的历程。当时全院上下的N95口罩库存仅30余个,防护服也是奇缺,面对未知的病毒,却没有与之斗争的装备。得到消息的“战友们”都行动起来去采购生活用品,大家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一些急需的医疗物资。在学习了传染病房“三区两通道”的设置动线以及防护服隔离衣的穿脱后,王丽炳又仔仔细细地分析了当时公布的病亡患者病史资料,暗暗给自己打气,“大部分病故患者高龄且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这个病毒没那么可怕。”

还来不及吃上一顿像样的年夜饭,王丽炳就和队友们踏上了驰援武汉的征程。这一场战疫,把大家的团圆饭都推迟到了胜利凯旋时。

夜晚下起了小雨,加上原本就阴冷的天气,让人心生 “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敬畏,但“这一去必能胜利复还”,王丽炳此时热血沸腾!除夕夜原本路上车就不多,加上勤务车开道,很快就到了虹桥机场,停在机场的军机给这个不平凡的夜晚又增加了一份特殊。携行的医疗物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这使得原本舒适度就不高的军机更加狭窄拥挤。王丽炳与队员们紧凑地挨在一起,几乎动弹不得。当晚23点,他们到达了武汉机场,带队的校长语重心长地说:“机舱外就是战场了……”

搬运物资装车、收拾安顿好之后已是第二天凌晨,王丽炳与战友们度过了一个此生难忘的除夕夜。睡前终于有时间看一眼手机,满屏的春节祝福与出征嘱托,来不及一一回复,便沉沉睡去了。

(王丽炳与队友们在汉口医院工作时的合照)

“同呼吸”共命运

王丽炳与同行的队友被分配到汉口医院支援。这是一家以康复治疗为主的二甲医院,距离新冠肺炎最早爆发的华南海鲜市场仅3公里,处于疫情的核心区。当时的汉口医院每天都被发热患者挤得水泄不通,医护人员满负荷工作下,早上挂的号仍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才能接诊。一个病区只有3,4名医生,非呼吸科的医生都在支援,上夜班的医生也必须持续“战斗”。随着医护人员不断被感染,病房工作举步维艰。

王丽炳在汉口医院的第一个班是晚上8点到12点。眼前临时改造的隔离病房让他震惊,与他所设想的“三区两通道”相差甚远。他当班的4小时内收治的病患大多都是重症,血氧饱和度只有60-70%。再加上吸氧装置匮乏,这让原本就医疗条件不足的病房更加不堪重负。无奈之下王丽炳只能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在病房里寻觅病情不太重的患者,动员他们把吸氧装置让给重症患者,或者同病房的患者共用一套装置,轮流使用。让他意外的是,这些患者竟然没有丝毫犹豫就表示:“行,我们听你们的安排,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有救了!”王丽炳和队友们听完后开始哽咽,“这是怎样的英雄城市啊……”

夙兴夜寐并肩作战

前几天的工作非常忙乱,这使得王丽炳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念家人或者像部分战友那样低迷压抑。唯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紧俏的医疗物资,“每天穿的防护服牌子都不一样,今天是这家的,明天是那家的,大概只能知道今天的物资够不够,明天的要看今天去协调的情况。”

由于疫情爆发,医院的保洁、保安大多辞职,医护人员在救治病患的同时还要负责搬运医疗废物;医院机关工作人员也被抽调到各个后勤岗位,甚至需要进厨房帮厨。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大家并肩作战、守望相助的战疫决心给了彼此最大的宽慰。

随着各项流程的不断规范,病区环境也得到了不断优化。新开的2个病区让王丽炳和队员们的工作量迅速增加,原本3人一组改为了2人一组,原来4小时的班次改为了6小时。医疗队立足现有条件,制定了自己的临床诊疗方案,王丽炳则主动制定了电子化的患者诊疗信息一览表。每个班次他都会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仔细地梳理,分析其病情变化原因,进行治疗药物及方案的调整。几天之后,他们负责的几十名病患都逐渐好转,后续再无死亡病例。

诊疗过程中,王丽炳与患者、家属建立了战友般的感情,他们总是跟他说:“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有救了!你们都是我们心中最勇敢的英雄!”

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

按国家统一安排,王丽炳和他的队友们受命转战火神山。他们抵达火神山医院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完成病房布置。水、电、网络等都需要一一检查、核验。另外,他们还需要赶在病患入院前完成医疗专用设备、仪器的调配调试。因此大多数时候他们都需要和施工师傅一道早出晚归,星夜兼程赶进度,体验了网络镜头外的“火神山速度”。

第一批患者入院的那天是王丽炳在武汉工作时间最长的一天。他所在病区2小时内收治了60名患者,床位一下被填满。王丽炳和队友们仔细核对了每一位患者的身份信息,询问病史、用药史,制定治疗策略。对于在火神山工作的每一位医务人员来说,这么短时间内收治这么大批的患者,都是第一次。病区内几乎所有的医生护士都行动起来了,按照病情的轻重逐一安置患者,这一略显混乱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了深夜。

此后的工作也并没有轻松太多,王丽炳说:“我们来的时候,医院是掏空了家底给我们准备防护装备。如果完不成任务,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后方的抗疫条件还不如武汉。实在难以想象这次疫情如果发生在上海,发生在我们的家乡,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所以我们誓死不退,因为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退。”

在武汉坚守84天之后,王丽炳和队员们终于收到了返沪待命的通知。至此,他们在火神山医院总共经治患者185名,其中重型102人,危重型2人,累计抢救治疗23次,所有患者100%治愈好转,无1人病情加重。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