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

進入5月,趙軍的“失眠症”似乎又要犯了。

在水利系統工作了20多年的趙軍,是綿陽市安州區黃水溝水庫的巡查值守責任人。5月6日晚間的一場降雨,讓他幾乎一夜沒睡。雨點密集地砸在水庫值班室的彩鋼房頂,發出噼裏啪啦的響聲。趙軍夜裏起來了3次,把大壩、溢洪道、監測設施通通巡查了一遍。“汛期失眠是水利人的‘職業病’。”趙軍調侃,每年汛期,自己的神經都緊繃着。

進入汛期,從省上到基層的防汛值班點都開始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全省防汛工作已全面進入“臨戰”狀態。

A

形勢

氣候年景較上年差,安全度汛壓力大

“一方面盼着下點雨,另一方面又害怕下大雨。”趙軍的這種“矛盾心理”,源於他身上肩負的兩項工作職責。

5月“雙搶”,農民一方面搶收小春作物,同時也開始着手搶種水稻等大春作物。種水稻最需要的灌溉用水大部分都來自當地的水庫。

以黃水溝水庫爲例,這座小型水庫的總庫容超過100萬立方米,但目前的蓄水量只有52萬立方米。灌溉用水需求增大,汛期易發強降雨,黃水溝水庫的工作人員必須在蓄水和防汛之間仔細拿捏平衡。

4月,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組織氣象、水文、水利等部門專題分析會商汛期防汛抗旱趨勢,得出結論——今年我省總體氣候年景較2019年差,降水空間分佈不均,旱澇交替,發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較高。

這讓很多靠河流、降雨補給庫容的水庫壓力陡增。“很可能會出現短時間內水位快速上漲的現象。”省農水局水庫處相關負責人坦言,這對水庫安全度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四川有各類水庫8000餘座,平時這些水庫肩負着城鄉供水、灌溉用水和錯峯調節的使命。進入主汛期,這些水庫又成爲防汛焦點。

“水庫安全是防汛工作的底線,是水利系統最大的風險點。”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省水利廳要求各地對所有水庫“三個責任人”組織全覆蓋、分層級的培訓,確保逐座水庫“有責任人,懂幹什麼、怎麼幹,並上崗到位”。

B

迎戰

建5級監測網,全省上下巡查找問題

5月8日,位於汶川縣耿達鎮的龍潭電站,值班室裏電站主要負責人張業輝正在查看實時動態數據,叮囑值班人員加強汛期流量監測。

去年,龍潭電站在汶川“8·20”強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中遭到了嚴重損害——大量泥石流進入電站庫區,導致大壩泄洪閘門、電源系統、動力及控制電纜等設備嚴重損毀,並一度發生洪水漫壩險情。

爲了做好今年防汛減災工作,汛前,龍潭電站對大壩安全性進行評估,及時治理防汛安全隱患,完善技防管理措施,補齊防汛減災短板,確保按期完成災後搶修。

龍潭電站所在的汶川縣,因地震改變了地形地貌,每年因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引發的災害事件時常發生。

進入5月,汶川縣水務局局長毛旭加入的兩個微信羣就變得更加活躍,一個是全縣的防汛工作羣,一個是防汛工程建設推進羣。“我們心裏都繃緊了一根弦。到了主汛期,那更是‘戰時’狀態。”毛旭介紹,汶川健全了縣、鎮、村、組、點5級羣測羣防網絡,建立各類監測站點143個,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

省水利廳廳長鬍雲介紹,爲了督促各地繃緊防汛這根弦,4月初,省領導率隊到各地督導防汛減災和安全風險防範工作,省防汛抗旱指揮部也組織了21個工作組分赴各地,共發現8大類58個問題,要求各地建立臺賬、一事一單、定點跟蹤、整改落實。

C

預案

開展專項應急演練,充分準備人力物力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都江堰市境內的紫坪鋪水庫,站在泄洪衝沙洞出口附近的岷江岸上,看到江水安靜地流淌着。而去年8月,這裏是另一番景象——湍急的洪水從泄洪衝沙洞噴湧而出,一度把電站尾水護岸沖毀。

紫坪鋪水庫來水區位於岷江上游川西鹿頭山暴雨區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氣候條件和地形複雜,地質條件十分脆弱,一旦出現強降雨,極易引發山洪泥石流等災害。

“汛期要求紫坪鋪水庫既要發揮防洪減災的重要作用,保障樞紐大壩安全和下游成都平原防洪安全,還要保證成都市生產生活用水的正常供給和安全。”紫坪鋪開發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今年汛期的防汛形勢,公司對防洪搶險應急預案進行了修編,計劃於5月中下旬組織開展防洪搶險、水庫供水應急調度和地質災害防治等專項應急演練。

由於今年全省降水空間分佈不均,旱澇交替,因此汛期不光有洪水的威脅,還有旱情的擔憂。

省都江堰管理局研判,今年都江堰灌區氣象情況不容樂觀,可能出現系統性乾旱,保障灌區農業用水的壓力較往年更大。該局強調要落實預測預報、調度運用、應急預案“三項基本要求”,繼續優化灌區水資源調度工作,特別是做好春灌、汛期、歲修等特殊時期的灌區水資源應急預案、聯調聯動工作,保障供水安全。

目前,《四川省2020年防汛抗旱預案》等各類預案方案已制定完成,全省共有搶險隊伍8000餘支、25萬餘人,準備各類防汛搶險物資近5億元,切實做好防汛準備。(四川日報記者 邵明亮)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