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種根基,比紮根土地更堅實;沒有一種味道,比身上的泥土味更清香。三五青年,長期駐紮田頭地間,待到實習期滿,褪去一身“學生氣”,換上一身“泥土味”,纔算是真正入了“農口門”。位於松江葉榭鎮的上海市農機試驗基地,是青年農機人蹲點實習的固定場所,“蹲點實習”已成爲市農業機械鑑定推廣站的傳統項目。蹲點的日子雖然平淡,但並不乏味;雖然瑣碎,但並不單調。

忙在“三夏”,樂在收成與播種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節氣,時間大約在公曆6月6日前後。按照字面意思,芒種指的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分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芒種開始,意味着“三夏”大忙啓動,上海地區也進入難熬的潮溼梅雨季。

收麥種稻,基地青年忙在“三夏”,樂在收成,播下希望。遞秧盤、搬稻種(如圖)、調機器……經歷人生第一個“三夏”,青年農機人切實感受到,上海地區糧食作物的機械化程度高,覆蓋面廣,在一些細節上,譬如秧盤搬運、稻種添加上仍然費時費力。基地蹲點的日子裏,“以人爲本”的理念在青年農機人的腦中不斷盤旋,這是他們思考的方向,也是未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方向。

減肥減藥後,水田飛來白鷺

夏日炎炎,暑氣逼人,試驗基地引來成羣白鷺駐足覓食,百畝良田,成羣白鷺,折返停息,可謂一番美景。

白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公認的“環保鳥”。它們對於水質、環境的要求很苛刻,主要棲息在田間、溼地、溪河邊,以魚、蝦、蛙、蝗蟲、螻蛄等動物爲食。體態輕盈的白鷺是環保、高雅、素潔的象徵,它們的出現恰恰反映出上海郊區生態環境的良好轉變。

白鷺的出現並非巧合,近期,基地內水稻側深施肥插秧、無人植保機打藥等一系列減肥減藥措施的機械化推行試驗正在進行,一定程度改善了域內水田生態環境,白鷺自然更傾向於此,成羣結隊駐足嬉戲。

此番景象讓基地蹲點的青年人既欣慰又擔心,因爲白鷺的覓食行爲也造成了試驗田塊內不同程度的水稻攔腰折斷、禾苗倒伏。隨着綠色農業的推進,未來,“人鳥和諧”如何實現值得深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