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太和人的不是清晨的第一縷光,

不是定好的鬧鐘響鈴,

也不是清脆的雞鳴犬吠,

而是早餐的一塊餅,

一碗粥,一小店,一雙人。

天還未亮,大家都還在睡夢中,早起的石條老街行人三兩,店鋪還未開張,卻不讓人覺得蕭索,別有一番安靜而祥和的韻味。王慶華拉開店門,千層餅小店早起營業了。

做餅的麪糰已經發好,靜靜地躺在案板上,王慶華負責做餅,妻子負責賣餅。兩個人相互扶持,從1990年開店至今,老兩口快六十了,整整二十八年,日復一年,年復一日,從未間斷,從未停歇。

稀飯、油茶、豆漿,盤絲餅、千層餅紛紛出爐,驕傲地等待着第一批喫早餐的顧客。

兒時苦難少立志,一朝成名謙自益

幼時喪父,12歲開始工作,14歲開始到廚房幫忙,後來到工廠做廚師。王慶華的幼時很貧苦,早早自立。說到這,他的眼圈開始泛紅。苦難並沒有讓他自暴自棄,反而堅定了對未來的信心,“自己給自己施壓力、定目標、做規劃。”

在工廠裏,因爲手腳勤快、廚藝精湛,並且喜歡自創面食、饅頭、大餅,受到了工友們的一致好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開始嘗試研究色澤金黃、外焦裏嫩的盤絲大餅,一次次嘗試,一遍遍揣摩,“盤絲餅”終於在王慶華的手中熱乎出爐了。

好景不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工廠破產,王慶華告別了熟悉的食堂。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妻子勞累的身影,沒有過多的資金情況下,王慶華決定從小做起,從餅做起。餅的種類有很多,想佔領市場必須推陳出新,於是他想到了以前在工廠自創的盤絲餅,也就是一直延續到現在的“老王首創盤絲餅”。

創業初期資金短缺,租的店面被收回,只能拉着小車走街串巷的吆喝。“整個太和縣的人都認識我,都喜歡我家餅,可惜我認不全他們。”他憨憨的笑着。資金充足後,王慶華在太和老街開了一家老王首創盤絲餅早餐店,後來又增加了千層油餅,全都是純手工製作。夫妻倆起早貪黑,一同經營這家小店,用心做着最簡單、最質樸的早餐。“一天三頓只要來買都有,從來沒有缺過。”他欣慰地說道。

後來,王慶華的自創盤絲餅越來越有名,以其獨具特色、味道香酥的優點,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顧客前來品嚐。很多人慕名前來學手藝,王慶華都是免費教授他們,從不收取任何學費。目前爲止已經教了一百多位學徒,可謂桃李滿天下。

王慶華並沒有因爲成功而驕傲,反而愈加謙虛。他告訴大家做生意一定要注意兩點。一是真材實料,“我的盤絲餅絕對天然,用的麪粉是最優質小麥粉,浮酒發酵,油是正宗的優質大豆油,其他雜油,一律不用。”二是心眼好。“人啥好,心眼好就行。心眼好,做什麼生意都不會倒閉。”

一搓二揉幾十載,盤絲大餅情永在

每天清晨,王慶華會把發好的麪糰從一端開始搓圓、揉長,一圈一圈從中心盤起,直至盤滿一鍋拍,兩面撒上芝麻。然後平底鍋放油、加熱,放入盤好的面,小火慢煎。煎至一面發黃時,翻過來煎另一面,兩面金黃時即可出鍋。看着剛做好熱乎的盤絲大餅,入鼻噴香,色澤誘人。忍不住咬一口,外焦裏嫩,齒頰留香,妙不可言,回味無窮。

這一搓一揉就是二十八年,不知道用了多少袋面、多少桶油,做了多少張盤絲大餅,熬了多少碗粥,但可以看到的是王慶華的用心做餅,用真做人,用情做事。“一天三頓,只要來,我這都有餅,不會缺。”

“喫一屆換一屆,有的畢業了帶着孩子來喫。”王慶華說道這裏特別自豪,自己的這個小店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畢業,見證了居民的成長,見證了老街的變遷,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在我的盤絲餅已經可以走遍大江南北了,遠在他方的太和人都能喫到。未來,要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盤絲餅,知道我們太和人自己的盤絲餅。”

說到爲什麼一直堅持這麼多年,王慶華微笑着說,“支撐我這麼多年的應該是恆心、堅持心,爲了我的家庭,爲了大家喫飯方便,爲了老顧客,無論颳風下雨,我都開門。”他繼續說道,“剛開始開店就是爲了養家餬口,後來是爲了誠信,爲了老街特色的傳承。”

店裏兩塊醒目的宣紙上寫了一首詩:一揉二搓傾情注,盤龍回首數次擰。風雨相伴幾十載,石條老街盤絲餅。這是一位喫早餐的顧客,在品嚐王慶華的盤絲餅之後,親自書寫裝裱後送給他的。這應該是對王慶華個人及他的盤絲餅最大的肯定和鼓勵。

誠信做人,用心做餅,二十八年,傾情一生。“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一輩子走到現在很滿意、很知足。我現在可以養起我的孩子,可以養起我的家,可以帶給大家方便,可以將太和人的手藝傳承。”這應該是王慶華最簡單質樸的初心吧。

光滑崎嶇的青石板路,斑駁陸離的古老建築,破舊復古的木門窗,七百多年的石條老街如今已經不復存在,但老街上的那些人、那些事以及王慶華的盤絲大餅,已經深深烙在了老街人的心裏。

生在小城,已然嚐盡人間煙火,依然沉浸人間百味。也許小店的門面不一定特別大,味道不一定多麼驚豔,環境也不一定特別舒適,但小店的師傅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真誠,最讓人覺得親切、留戀、懷念。

來源:太和喫貨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