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丹昱)訊,在全時便利店宣佈5月底前關閉京津門店,並努力澄清資金鍊斷裂消息之際,誰能接手其京津店鋪也在業內引發熱議。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全時退出北京市場後,便利蜂或將收下部分店鋪藉機擴張。對此,便利蜂工作人員向財聯社記者透露,公司剛完成一輪裁員,接手全時店鋪會增加資金鍊壓力。

零售行業專家鮑躍忠告訴記者,全時關店並非只是疫情的影響,根本原因還是其自身管理問題。"在互聯網企業佈局便利店產業後,整個行業的洗牌早已開始,在同樣承壓的情況下,疫情只是加速了全時的退出。"

便利店行業遇阻,"接盤俠"難現

近年來,便利店一直是零售行業的風口,京東、蘇寧等企業紛紛試水,老牌連鎖商7-11、羅森、有家等也加快搶佔市場的節奏。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已經趨於成熟的日本市場相比,國內尚未產生真正的便利店寡頭。

"便利店市場前景廣闊和傳統超市行業發展瓶頸顯現,兩個因素導致大量資本在2018年湧入便利店行業,便利蜂等新興便利店品牌大量鋪開。"零售行業分析師雲陽子指出,便利店行業競爭迅速激化,重資產模式令不少企業只能負虧運行。

北京朝陽區某7-11便利店負責人向財聯社記者透露,2018年以來,便利店行業運營成本迅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漲最快,漲幅超過20%,人力成本其次,上漲10%。"行業無序競爭讓百米商圈內便利店數量激增,客流很難穩定。"

而疫情的爆發更是爲行業按下"暫停鍵"。在全時宣佈北京區域所有門店將於2020年5月20日24點結束經營的同時,7-11、蘇寧小店等亦面臨關店問題。"疫情期間,全時、7-11、蘇寧小店等都有關店現象,只是全時關店涉及範圍更廣。在北京,受房租成本限制,已經有十餘家7-11、羅森便利店關店,還有不少在做清倉處理。"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雖然便利店已經全面復工,但成本壓力仍存。

另據上述業內人士透露,北京便利店市場一直不溫不火,很難與深圳等南方城市相比較,到店消費屬性讓北方城市的便利店幾乎少做了一個冬季的生意。

反觀近年來發展最快的便利蜂,此前已將部分位置較好的全時店鋪收入囊中。至於後續是否會繼續收購,便利蜂方面沒有直接回應。

據瞭解,此次全時退出北京市場,只有直營店確認關閉,加盟店則仍在協商。而直營店大多地理位置較好,業內人士認爲後續被繼續用作便利店的可能性較大。

從資本角度來看,便利蜂、蘇寧小店、京東便利店近年來發展速度最快。其中,便利蜂最近一輪融資發生在2018年10月,由騰訊和高瓴資本領投2.56億美元。彼時,便利蜂創始人莊辰超對外表示:"公司目前的資金儲備達到數十億元,這是公司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過,據上述便利蜂工作人員透露,該公司在裁員後將開拓重點放在其他城市,北京大規模開店的可能性較低。

資本加持,供應鏈競爭升級

在一線城市關店危機中,7-11、羅森等在準備下沉發展。2019年,7-11擬落地山東濟南;今年4月,羅森宣佈以特許經營授權的形式首次進入河北唐山,開始其京津冀一體化的佈局。而擁有母公司支持的蘇寧小店、京東便利店已經提早以"夫妻店"的形式進入三四線城市。

"便利店與超市一樣,佈局越廣,對供應鏈的要求越高。可以看到,目前市場上發展比較快的便利店,都是在供應鏈、倉儲上優勢較爲明顯的企業。"鮑躍忠表示。

除7-11、羅森等傳統便利店外,蘇寧小店、京東便利店均受益於母公司供應鏈系統。零售專家龔胤全向財聯社記者指出,便利店不應該成爲沒有門檻的行業,後臺供應鏈體系的打造、前臺門店獨立經營能力及門店與總部的信息共享能力,都需要統一調度。像鮮食佔比較高的便利店,經營難度遠超大型超市和賣場。7-11創業時背後有伊藤洋華堂超市的供應鏈資源與資金支持,若僅僅依靠自身力量經營便利店非常難。

從全時便利店退出京津市場來看,其背後運營商山海藍圖並不具備便利店、商超等運營經驗。天眼查數據顯示,山海藍圖實控人蔡學彥是廈門銀鷺集團的創始股東,並不具備相關經驗。該公司接手全時後曾表示,其在全時的商品採購、門店經營、物流配送、財務支持、系統軟件支持等方面都有所升級。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截至目前,這些升級均未落實。

"國內便利店市場玩家只有三類,首先是最新進入的外資便利店;其次是全時、有家等傳統本土便利店;最後就是新零售刺激下的新型本土便利店,像便利蜂、蘇寧小店等。"雲陽子表示,"新零售影響下,導流、供應鏈同樣重要,所以傳統本土便利店正逐漸消失,洗牌後的便利店市場將主要以新興本土便利店競爭爲主。"

而在龔胤全看來,蘇寧小店、便利蜂等一直忙於搶佔市場,導致其在商業模式和精細化運營方面做的遠遠不夠。"這類便利店主要問題是擴張太快,導致選址不佳的門店難以自負盈虧,另外連鎖便利店的運營管理體系建設及人才的培養、成長需要時間沉澱。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全時退出後,可以爲便利店市場輸出更多有經驗的人才,加速市場完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