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让众人接受秘密建储制度,乾隆也是向大家反复解释,颇费了一番心思。但与此同时,乾隆也意识到这位秀才的质问,其实代表了一大批臣民的想法,所以也连忙写了几份诏书,向大家解释自己不立太子的原因。

清朝雍正皇帝发明的“秘密建储制度”,是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宗法制下家族传承制度的一种改革和创新。
与过去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同,在秘密建储制度下,皇位继任者的选择完全出于皇帝本人的好恶,而与皇子的出身无关,这让皇帝的其他幼子和庶子,都有了成为皇储的机会。同时,皇位的继任人选,也只有皇帝临终前才会揭晓,这意味着“太子”成为了名存实亡的一个身份。
雍正秘密建储制度实践的结果,就是在他临终时开启鐍匣,宣布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即后来的乾隆皇帝。
虽然雍正自称秘密建储有很多好处,但对天下臣民来说毕竟是新鲜事物,大家总觉得流行了几千年的立太子制度才是正道。为了让众人接受秘密建储制度,乾隆也是向大家反复解释,颇费了一番心思。
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东巡时有个叫金从善的秀才拦路上书,质问乾隆“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气得乾隆火冒三丈,口称“我朝得天下之正,实非汉唐宋明所可比!”
但与此同时,乾隆也意识到这位秀才的质问,其实代表了一大批臣民的想法,所以也连忙写了几份诏书,向大家解释自己不立太子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理由。
第一点,也是乾隆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立太子的制度弊大于利。
乾隆熟悉历史,以史为鉴,说起来头头是道:“朕历览诸史,今古异宜。知立储之不可行,与封建井田等,实非万全无弊之道也。盖一立太子,众见神器有属,幻起百端。”
首先,太子的人选一旦确定,如果其他皇子中还有有野心之辈,太子会变成众人攻击构陷的对象,比如汉朝时的巫蛊之祸。其次,乾隆觉得立嫡立长的做法也不可取,因为诸皇子中,嫡长子不一定最有才能。如果一定要用嫡长子继承制,选了无能的太子继承大统,对江山是有弊无利。
总而言之,乾隆的意思是,我爹雍正发明的方法就是好,是最科学最先进的传位方式,所以才选了这么优秀的我来当皇帝。
第二点,乾隆认为权柄不可下移。
说到这里,乾隆深有感触,大吐苦水说大家“以为君为乐,而不知为君之难也。”乾隆自认为算是一个非常勤政爱民同时又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人君一日二日万几,庶司百职之事皆其罪。非躬亲总揽,则柄或下移,其弊将无所底止,岂能稍自暇逸。”如果一旦立了太子,大家知道了未来天命归于何人,皇帝就很容易被架空,丢失权柄。
乾隆觉得自己这些儿子治国能力确实不如自己,所以只要自己身体健康,就会亲自治国理政,而不会“图遂一已之佚乐,而不顾国计之重轻”,为了偷懒而立储禅位。
而第三点,是乾隆一直以来的一个心病,为了这件事情,乾隆在很长时间里既未明立太子,也未暗立皇储。其中缘由,乾隆在诏书中表白了自己的心迹。
在乾隆刚刚登基之时,他心中早有未来储君的人选,即乾隆原配孝贤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琏。在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已经把永琏的名字写进了传位诏书,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可惜不到两年,年仅9岁的永琏就得病死去了。
永琏死后,乾隆想改立孝贤皇后的另一个儿子永琮为皇储,但永琮更加命薄,2岁早夭。接下来,乾隆曾考虑过立长子永璜,后来又考虑立能力出众的五阿哥永琪,但两人都英年早逝。
自己心中的合适人选接连死亡,导致乾隆一度心灰意冷,没有再考虑立储一事。一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年过花甲,觉得确实应该留下立储诏书,免得万一自己突然驾崩导致皇子之间手足相残,这才将十五子永琰的名字写进了诏书中。
但由于上述所举的种种弊端,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禅位以前,乾隆都一直没有公开皇储的人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