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困境之中的力帆,雖已徘徊在死亡邊緣,但依舊深陷在諸多不期而至的訴訟糾紛中。而從2018年陷入銷量漩渦以來,面對供應商、經銷商,乃至集團旗下兄弟企業的一筆筆高額債務,不知變賣家產度日的力帆,還有何種手段來解決這些糟心事?

5月6日,在距離重慶盼達汽車有限公司狀告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一個月後,力帆股份終於對上海證券交易所關於此次糾紛的問詢給出了回覆。在這份長達20多頁的回覆函中,我們不難看出,力帆並不否認盼達汽車的索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只是早在4月2日首次開庭日,就盼達汽車針對所陳述的仲裁請求、事實理由出示相應證據,力帆乘用車其實就已經進行了抗辯。到了4月13日的二次開庭,後者又對盼達汽車舉示的證據進行了質證。

可以說,近一個月來,爲自證清白,或爲儘可能減少對上市公司的生產經營影響,最大限度維護上市公司利益,力帆股份已然使出了渾身解數。

難解的糾紛

從案件本身來看,早在2015年6月25日,因運營需要,盼達汽車和力帆乘用車簽訂了《關於採購新能源汽車的框架協議》,以便購買大批量新能源汽車。隨後在2015年至2018年間,雙方及其指定公司共計簽訂《購銷合同》22 份,購買力帆新能源車近萬輛。

而這看似並無不妥的操作,隨着所購車輛在運營過程中出現電池嚴重衰減、設計缺陷等嚴重的產品質量問題,雙方間的戰火便越撩越旺。尤其在大部分車輛出現長期難以消除的故障,並致使盼達汽車的租賃業務無法正常展開後,蒙受大量損失的盼達汽車終於忍無可忍了。

爲此,在2018年9月26日,雙方就簽訂了《關於採購新能源汽車的補充協議》,約定交付車輛出現質量問題需維修造成停運的,每停運一天,力帆乘用車應按110元/車賠償盼達汽車營收損失,同時該補充協議還制定了包含停運車輛的交強險損失、拖車損失、停車損失等。

據數據統計,2018年至2019年期間,雙方在往來函件中確認,因車輛質量問題,力帆乘用車應賠償盼達汽車資產損失6.14億元,營收損失1.6億元,交強險損失2218.61萬元,租賃停車場的租金損失198.91萬元,總計7.98億元。

可實際情況卻是,儘管力帆股份認爲盼達汽車索賠尚屬合理,但其至今未與盼達汽車就賠償金額達成一致。尤其在對盼達借因故障引起的故障車次、未運營天數所造成的損失要求賠償,力帆的態度很明確,並不認可。

其實據力帆股份提供的數據顯示,整個合作期間,力帆乘用車及其關聯公司共計向盼達汽車銷售 9907 臺整車,銷售金額雖然高達 100019.68 萬元,然而平均計算下來,力帆向盼達汽車銷售的汽車均價僅10.1萬元。而這一金額幾乎和盼達要求的每輛車平均賠償8.1萬元相差無幾。

這樣一來,無論盼達汽車和力帆乘用車之間達成了多少既定協議,就算前者已多次向力帆乘用車催收,一旦在這上面無法達成共識,力帆方面暫時都難以拿出相應的賠償款。當然,這種種跡象其實都在表明,由於本身不容樂觀的經營現狀,力帆爲自身利益極力舉證實爲正常舉動。

但另一方面,對於外界而言,鑑於糾紛雙方同爲力帆汽車子公司,卻無法排除力帆股份有通過盼達汽車轉移上市公司資產,從而達到以賠償爲由頭向實控人利益傾斜的可能。事實上,力帆的確未對此次上交所關於“是否存在通過本次仲裁抵銷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對於公司相關債務的安排或計劃”的問題做出正面回覆。

此外,爲了進一步證明盼達汽車與力帆乘用車簽訂的的賠償協議符合行業規則。盼達也以針對其他供應商提出的賠償標準高於此次賠償要求的說辭,從側面進行回應。

無力的自救

也許時至今日,力帆乘用車與盼達汽車的糾紛中藏着諸多無法詳知的細節。可從單方面來論,要想讓現在已自身難保的力帆乘用車,即刻拿出該有的態度其實根本不現實。

倘若將時間再往前推,以力帆股份業績報表爲參考,力帆汽車的資金鍊早已面臨着巨大的考驗。2016-2018年,力帆股份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已經連續爲負,最高虧損額約26.13億元。

而爲了避免被ST,力帆股份更是在2018年連續兩次變賣資產。除了將原15萬輛乘用車項目的生產基地以約33.15億元的價格出售給了重慶兩江新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外,力帆股份還在同年12月,將旗下子公司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以人民幣6.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了車和家,即現在的理想汽車。

自此之後,現實的殘酷絲毫依舊未對這樣的力帆手下留情。整個2019年度,力帆汽車生產傳統乘用和新能源汽車分別爲18,598輛和2,888輛,同比下跌78.68%、71.12%;累計銷售新車分別爲22,536輛和3,091輛,同比下跌75.52%、69.49%。換句話說,力帆汽車乘用車業務早已是瀕臨停擺。

在此種糟糕的市場表現下,力帆在2019年的營收僅爲74.5億元,同比下滑32.3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虧損直接升至46.82億元,同比下降1950.83%。

更甚的是,從去年年初開始,力帆乘用車和力帆實業均面臨了衆多開庭公告。其中力帆乘用車共被列爲被執行人次數多達20次,力帆實業高達6次,案由主要爲買賣合同糾紛、票據追索權糾紛以及勞動爭議。這樣來看,盼達汽車也只不過是這無數追債者中一份子。

或許到這個階段,作爲重慶當地較大的地方企業,重慶政府也不得不出於保護整個產業鏈的完整性,召集地方金融辦及相關銀行機構債權人等,助力帆組織成立了“債委會”,並要求各銀行“不抽貸、不壓貸、不斷貸”,全力搶救瀕死的力帆。

可從進入2020年以來,隨着車市不安的情緒持續擴散,力帆似乎失去了最後的機會。其一季度財報顯示,力帆股份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收約5.6億元,同比下降74.88%。而與同期相比,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97億元。銷量方面,力帆一季度累計銷售不過500輛的成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相信此刻,無論盼達汽車是否能達到自己的訴求,還是力帆股份的權益人想借此轉移資產自救成真,對於力帆來說,都不是重點。只不過事到如今,在嘗試了所有自救方式後依舊難以擺脫困境,真的很難想出,還有誰能有足夠的實力去給予力帆真正的幫助。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