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家外資險企市場份額不足一成

■本報記者 冷翠華

銀保監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22家外資財險公司共取得保費收入181.4億元,佔全部財險公司保費收入的1.88%;28家外資人身險公司共取得保費收入1707.38億元,占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7.31%。整體來看,50家外資險企保費市場份額不足一成,但外資壽險公司份額接近於外資財險公司的4倍。

22家外資財險公司

市場份額爲1.88%

銀保監會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十個月,22家外資財險公司共取得保費收入約181.4億元,佔全部財險公司保費收入的1.88%。

從近十年發展歷程來看,2008年前10個月,16家外資財險公司共取得保費收入約24.6億元,佔全部財險公司保費收入的1.17%。

可見,從險企數量上看,最近十年,外資財險公司的數量僅增加了6家,而同一統計週期的保費增幅則高達約637.4%。由於這十年間,中資財險公司數量和保費也快速增長,外資財險公司保費收入的行業佔比基本處於穩定態勢,2018年前10個月的保費佔比與十年前相比,提升了0.71個百分點。

外資險企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穩健經營,與外資險企將自身優勢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在實踐中調整經營策略不無關係。如史帶財險,完成股權轉讓和更名後,2014年下半年開始退出中國車險市場,到 2016年1月份全面退出。該公司也是在我國最早叫停車險業務的外資財險公司。也正是從2014年開始,該公司實現了連續4年的盈利並保持至今,其發展模式逐漸由業務驅動型轉向技術驅動型,大量參與衛星發射、核電站建設等技術含量高的大型非車保險項目。

退出中國車險市場的險企,除了史帶財險,還有美亞財險,而其經營狀況在退出車險市場之後均有明顯好轉。整體來看,即使部分外資財險公司的第一大險種是車險,但其車險保費佔比明顯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在這10年間,外資險企的併購重組從未停步。法國安盛集團即將曲線完成對安盛天平財險的全資控股。2015年,瑞士再保險集團收購太陽聯合財險,將觸角伸向了中國的直保業務;2016年,安達保險在全球完成對丘博(Chubb)公司的收購,進一步壯大了在中國的保費規模。

此外,隨着中國保險業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德國安聯保險集團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的申請獲得批准,這將是我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也進一步印證了外資對中國市場的看好。業內人士認爲,隨着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外資險企的發展將進一步加速。

外資壽險公司

市場份額達7.31%

銀保監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28家外資人身險公司共取得保費收入約1707.38億元,占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7.31%。

而10年前的2008年前10個月,25家外資人身險公司共取得保費收入約304.67億元,占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4.72%。

可見,從險企數量上看,最近十年,外資人身險公司僅增加了3家,但同期原保費增幅則高達460.4%。同時,從市場佔比來看,十年間也提升了2.59個百分點。

這十年間,中國的人身險市場經歷了大發展,也經歷了監管政策的調整,而在中國的外資人身險公司也經歷了諸多變化,很多出現在2008年統計名單中的公司已經改了名稱。

在行業沉浮的發展中,我國誕生了多家銀行系人身險公司,而這些險企的前身大多爲外資人身險公司。例如交銀康聯人壽,目前交通銀行持股已達62.5%;中荷人壽持股佔比中,北京銀行持股50%。

在這10年間,多家原外資人身險公司發生了股權變更並更改了名稱,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在中國發展。《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最近10年發生了重大股權變更並進行了更名的外資壽險公司還有多家。具體來看,2009年,原恆康天安人壽實施增資轉制,由合資險企變身爲中資險企,並更名爲天安人壽,並逐漸擴大分支機構和經營範圍。2009年9月份,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接手廣電日生人壽50%股權,該公司由此更名爲“長生人壽”。2010年,原海爾紐約人壽的股東之一紐約人壽宣佈退出,公司更名爲海爾保險,此後的2012年,北大方正受讓原海爾保險51%股份,並更名爲北大方正人壽。2014年,同方股份接過中海油所持的海康人壽50%股份,2015年,原海康人壽更名爲同方全球人壽。2014年,原國泰人壽更名爲陸家嘴國泰人壽,東方航空集團退出,上海陸家嘴金融進入。2015年,恒大集團收購原中新大東方人壽50%股權並將其更名爲恒大人壽。

整體來看,儘管最近十年外資人身險公司的絕對數量僅增加了3家,但考慮到部分原有外資公司性質變更爲中資公司,因此,在這十年間成立的外資公司數量要高於3家。同時,外資人身險公司的經營也是在曲折中前行,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業內人士認爲,從市場格局上看,外資險企短期內並不會發生很大變化,穩健發展的主基調還將延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