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代开始,最常见的玉琀会做成蝉形,主要是两个用意:第一是古人认为蝉只吃露水,有高洁之意。按照中国古人的理解,人死之后,只要体内精气不外泄就可以保证尸身不腐。

我们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夜明珠,并不是一颗大珍珠,而是一种会自己发光的球形宝石,按照今天的说法,这大概属于萤石一类。

对于古人而言,“美石为玉”,所以夜明珠就是一种玉。这里就涉及到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琀。


按照中国古人的理解,人死之后,只要体内精气不外泄就可以保证尸身不腐。

那怎么保证精气不外泄呢?

他们想到的就是一个字——“堵”,把身体上所有的孔都给堵上,精气就跑不出去了。

晋代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写道:“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所谓九窍,就是面部的七窍(双眼、双耳、两个鼻孔、嘴),还有生殖器口和肛门。

于是,我们常在古人的墓穴中看到“玉塞九窍”,就是用玉将九窍堵上,内容包括玉眼盖一对、玉耳塞一对、玉琀一个、玉肛塞一个、玉阴塞一个。

这九件属于汉代贵族墓葬的标配。当然,对于更高级的皇族,还有完全覆盖全身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用金线、银线将玉片穿连,覆盖全身,这样精气就更泄不出去了。

《盗墓笔记》里人人争抢的玉俑,作者南盘三叔的写作灵感,估计就是源于汉代殓葬用的金缕玉衣。

为什么要用玉呢?

这还是源于中国古人对玉的独特感情。

玉者,君子之器也,传统文化赋予玉各种美好的寓意。玉成为权力、财富、地位的象征。而由于玉器在古代多由巫师使用,常被制作为祭祀用具,更给玉器增添了“通灵”的神秘色彩,所以在丧葬文化中,玉更是成为“独领风骚”的用料。古墓葬中的诸多陪葬品,都是玉制。

言归正传,我们讲回今天的主角“玉琀”。

玉琀是玉器九塞之一,放在逝者口中。随着汉代后期不再流行厚葬,那些华贵的玉衣、面罩、玉塞、眼罩、耳罩大多被逐步简化掉了。但是玉琀倒是被保留得比较久,因为它还有另一层意思,也就是这个“琀”字的原意“饭含”。

所谓饭含,就是给逝者口中含饭,目的是使死者的口不能空着,不能没有吃的,说得直白点,不做饿死鬼。换句话说,饭含能使死者在死后继续享受生前的财富、饮食,所以不同的人去世,口中所含之物也都不一样,因为这代表着他们身前的地位、财富都不同。

根据《周礼》的记载,基本上天子用珠(夜明珠、翡翠珠一类),诸侯用玉,大夫用玑(也是一种玉),士用贝壳(后来延伸为钱币),最低等的平头百姓,就只能口含稻谷了。


到了清朝,制度上规定,帝后下葬可以含珠,二品以上官员含玉,七品以上官员含金木屑,士用金银屑,庶人用银屑。

当然,这些都是“允许使用”,而不是必须使用。比如乾隆皇帝口中含的就不是夜明珠,而是玉蝉。

汉代开始,最常见的玉琀会做成蝉形,主要是两个用意:第一是古人认为蝉只吃露水,有高洁之意;第二是蝉卵在土里,蝉是破土而出,有死后重生的意味。

乾隆爷既希望自己能够死后重生,又想标榜自己品行高洁。不过,最后他和慈禧的命运一样,都被孙殿英闯入了皇陵地宫,尸身受辱,死后不得安宁。而他们收藏的奇珍异宝,也都肥了这群兵痞无赖,这恐怕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


慈禧太后的那颗夜明珠,据孙殿英说,他盗墓的事情曝光后,举国哗然,纷纷要求严惩,为了脱罪,他将清东陵的各种珍宝贿赂达官贵人,夜明珠就托人送给了宋美龄。

慈禧这颗夜明珠其实是两个半球,合起来才会发光,所以宋美龄将其做成了鞋饰,把两半镶嵌在了某双鞋上。当然了,这种说法目前没有得到证实。

相关文章